抗战外交艰苦备至,抗战胜利来之不易。这是我从陈着得出的第三个结论。近代以降,中国屡战屡败。鸦片战争中,英军数千人横扫中国如入无人之境,半个世纪过去,中国依旧积贫积弱,八国联军不过万把人而横扫中国如卷席直至火烧圆明园。但从八国联军到七七事变不过三十来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不过九年,中国竟可以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的日本全面抗衡,并且是在内部不和、外交上孤立无援的极度危险的境况中与强敌日本抗衡。没有综合国力的根本改观,这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敢于与强敌日本交手并坚持八年之久并最终完胜,这是中国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抗战将士在金戈铁马的疆场上的浴血格斗,现在已经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说法,可以告慰抗战将士的英魂了;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对国民政府的抗战外交的研究局限仍然很大,尤其对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及其成就,缺乏应有的估量。事实上,抗战中的疆场格斗和外交搏杀,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不是国民政府奋力突围,终于使中国挣脱孤立状态,为中国抗战迎来广泛的国际援助,为中国抗战创造了最有利的的国际环境,中国抗战也就很难有军事上的持久,中国抗战可能就要经历更多的曲折,付出更惨重的代价。国民政府抗战外交,在中德日三角关系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在维护民族尊严的前提下,殚精竭虑,最大限度地延长了中德邦交,最大限度地赢得了德国对中国抗战的实际援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德日结盟对中国抗战造成的损失。国民政府的这一页,是应该在史册中大书的,是应该受到后人尊重的。
抗战外交中的中德日三角,在抗战前夜和抗战初期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但许多关键内幕因此一直无从获知。此文篇幅虽短,但依然可以从侧面为我们展现原本暗昧的惊心动魄的中德日三国角力大场景,并使我们从这些惊心动魄的大场景中获取了很多新鲜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