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方面直接投入进攻的兵力为五个师,解放军在塔山、白台山担任防守的为四纵10师和12师。由为没有国民党方面资料,不能列出双方具体的兵力比例,但国民党方面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国民党军拥有更多的大口径火炮,另外还能得到重庆号巡洋舰上一五二毫米重炮的火力支持。同时解放军也没有空军和坦克,只在阵地上配置了高射炮和战防炮。
2.2塔山地势塔山地势易攻难守。东靠大海,易受海上军舰侧射火力威胁。中间的塔山村左右有8000米的开阔地带,基本上无险可守。左边虽是略有起伏的丘陵地带,但最高点白台山也才不过海拔261米。
四纵的部队于1948年9月25日夺取了塔山,但迟至10月6日才开始在塔山桥、塔山堡、白台山一线构筑工事。塔山陆地周围没有树木,所有建筑用的木料、土石等都要从很远处一点点扛来。由于时间短促,加之没有经验,到10月10日战斗打响之时,解放军所依托的只不过是一个临时性野战工事。
以国民党军当时的技术条件,进攻这样的以土木结构为主的阵地,可以先用远程重炮,舰炮及航空火力对目标进行饱和轰击,摧毁地面工事,大量杀伤守卫人员,然后用重炮压制敌方炮火,同时命令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冲锋。坦克可以进行抵进射击,逐一摧毁阵地上的火力点,然后反复碾压破坏阵前的铁丝网和其它障碍物,打开突破口。国民党军其余的山、野炮可以向解放军阵地后进行阻断射击,打击增援人员。从军事技术角度来讲,国民党军完全可以在一天之内突破塔山防线,与锦州的守军会合。
这是一个教科书般精确的方案,然而对比塔山之战的实际战况,这一纸上谈兵式的理想化假设突然变得那样荒谬、空洞,一相情愿。
三、塔山战斗的实际进程国民党军对塔山的进攻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10月10日到10月11日,以54军、62军为主的攻势;10月13日至10月15日,以独95师为主导的攻势。10月16日之后至10月28日,由于遭受了重挫,国民党军实际放弃进攻,只在前沿保持小部队的接触。
10月10日到11日的进攻国民党军攻击的预案是以62军151师进攻白台山,得手后沿铁路公路左侧挺进锦州城西地区及飞机场附近,保证以后空运补给;54军8师夺取塔山之后,沿铁路公路前进,挺进锦州城南地区,与城内守军切取联系;暂62师夺取铁路桥头堡后,即随第8师跟进,做为全军总预备队。
由于轻视解放军的防御力量,国民党军在进攻前仅进行了半小时的炮火准备,虽然对塔山的阵地有较大破坏,但仍遗留有大量的地堡、铁丝网,成为阻挠步兵突破的巨大障碍。守军依托残破的工事进行了坚强的抵抗,同时,解放军的炮兵同国民党炮兵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并以密集为力猛击国民党军二梯队的集结地域。当日国民党军共向白台山阵地进行了七次冲锋,向塔山阵地进行了九次冲锋,在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之后,毫无进展。
11日国民党军仍按原部署继续攻击,只加强了炮火配备及海空军的火力支援。各部队将10日的预备队调上一线,希望能保持进攻的锐气。十一日拂晓,62军151师453团曾通过夜袭夺取了二○七高地,但旋即为解放军重新夺回。稍后451团正、副团长带头冲锋,均被击毙阵地前。战到傍晚,国民党军已经付出了伤亡1300人的重大代价,但还是不能进塔山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