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由山东进入东北的6万八路军部队实力统计记载,只有8门迫击炮,16挺重机枪,529挺轻机枪,22万支步枪。赴东北的最大一支部队--新四军第三师3万多人上路时携带了全部装备,到达冀东后也将其大部留给当地部队。这些部队陆续到达东北后,苏军却违背承诺不再移交武器。此前接收到武器的多半是八路军刚收编的部队,如最先出关的冀东部队就是靠运出日军仓库的装备和招兵买马,两个月内就由不足1万人扩大到10万余人。后赶到的许多老部队却接收不到武器。结果有人说俏皮话说“新兵新枪,老兵老枪,新兵有枪,老兵无枪”。中共中央原定派30万部队赴东北的计划就此流产,已奉命出发的许多单位如陈赓纵队等又留在原地。
在苏军违背承诺前,八路军究竟取到了多少武器,后来能看到的全面数字只有陈云、高岗、张闻天于1945年11月30日向中央报告中的数字--“枪10万支,炮300门”。这些先拿到日军装备的新部队老骨干很少,许多人是原伪“满洲国”的无业人员和“国兵”,抱着“先当八路,再当中央”的心理参军。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后,新扩大的10余万人中竟有4万余人投降叛变,苏军转交的不少武器又丢失。出关的老部队在缺乏武器的情况下,靠着民间枪支的搜集和打击伪满军的缴获,得到了部分武器。1946年3月至4月间苏联从东北撤军,又恢复了向中共秘密移交武器,东北民主联军34万人轻武器到此才装备齐全,有枪近20万支,并有了各种炮700门,同时毛泽东还电令将剩余枪支供给地方武装。按这些数字分析,此间得到的枪约在20万支左右。同年夏季,东北解放区为帮助关内解放区作战,又通过海路运向山东2万支枪和2000万发子弹。毛泽东专电提出分发这批装备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规定一半给山东区,35%给晋冀鲁豫区,其余转交晋绥区。全面内战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在向中央报告战况的电文中也说明,歼敌一个旅大约需消耗子弹20万发,主要是靠东北转运而来。
进入1947年以后,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末由东北民主联军正式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展很快,同年末兵力扩大到70万人以上,除了战场缴获外。东北的解放军从苏联和北朝鲜方面也得到了一些武器。据当时在东北担任军工部长的何长工回忆:1947年10月,他得知苏军在中苏边境的满洲里仓库里存放着一大批日本武器,准备运回苏联去炼钢,便去与管仓库的苏军上校卡瓦洛夫谈判,开始谈不通。何长工便强硬地说:“你们不能拉走。我们用废钢铁对换,一吨换一吨。”卡瓦洛夫还是不答应。何长工便对他吼道:“你是个保守分子,没有一点国际主义。你如果不答应,我只好来抢,我推着你走在前面,看守武器的苏军开枪,先打死你。你硬要拉走,我就跟你拼命,我给斯大林打电话,告你的状,告你没有国际主义。”卡瓦洛夫态度软下来,经过请示终于同意移交这批武器。对这个“请示”的批准者只能是斯大林,因为那时苏联内部规定涉及中国问题的决定只能由他本人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