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在东北给予中共秘密和有限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雅尔塔协定》中的谅解,不过从其基本精神看,面对美苏矛盾日益尖锐和国民党完全投靠美国的形势,斯大林不能不考虑在中国支持一支能抗衡美蒋的力量。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们就能悟出,当时斯大林为什么一面对中共不信任,一面又给予少量援助;一面同美蒋交易东北问题,一面默许中共在那里发展力量。这些看起来矛盾的现象,其实都统一到一个目标上,即维护苏联根据雅尔塔体制在远东获得的利益。在利益驱动下,当年苏联方面对中共的态度便像多变的睛雨表,随着国际形势和自身利害的关系,热度如同水银柱那样忽上忽下。
苏联对日宣战后仅六天,日本便宣布投降,东北出现了一片混乱景象。苏军只占铁路沿线和大城市,多数偏远地区处于无政府状态,乱抢武器和物资的现象比比皆是,苏军对战利品的统计和保管、移交都出现统计上的巨大差异。中共进入东北的部队有最早随苏军反攻的东北抗日联军余部,后又有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进入,起初还缺乏统一指挥,各自都到仓库搬东西,一些新部队还出现了大量携械叛逃,总共获得了多少武器一直难以准确统计。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后,1967年苏联最早公布了在进占东北后援助中共武器的数字,声称“苏联远东军缴获了日本关东军的武器有步枪70万支,机枪为1.2万挺,各种炮约4000门,坦克600辆,飞机约800余架。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要求,这些武器大部分向其移交,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负责指挥远东战役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在回忆录中叙述对中国革命的援助,也引用了这一数字。若仔细分析,苏联的这一缴获数字本身就含有很大水分,因为据日本方面的资料,关东军在苏联出兵前能够使用的作战飞机仅100多架,坦克约160辆。依照俄国历史学家对当年苏军战报的了解,除胜利后邀功的夸张外,重要原因是把仓库里报废的旧飞机包括伪满航校里的滑翔机都算在内,缴获“坦克”的统计中也包含了装甲车。当时缴获的日本关东军装备对苏军而言,只相当于废钢铁概念,对其数量统计并不重视。苏联宣传部门也知道这些武器有些已运回国内回炉,宣称移交给中共部队时还不能不加上一个“大部分”的界定,至于具体有多少就是一个模糊概念。此后台湾方面抓住这一数字并断章取义,将其全部都说成是援助中共的武器。近些年有人使用俄罗斯档案时,也不加分析地运用了这一本身就已夸张的数字,显然违反了历史研究的严肃性。
全面地回顾东北解放战争史,可以看出苏方向中共部队大规模移交武器,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而且都是秘密进行,其间还带有一些戏剧性的情节。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向苏方代表强要武器的事件,也是何长工回忆录中讲述的真实故事。1945年9月初,八路军山东部队渡海进入了东北,冀热辽部队随即进入沈阳,10余万部队也在随后两个月内赶到。初入东北的八路军向“老大哥”索要武器时,苏军起初在公开交涉中不肯给,八路军领导只好下令“开仓济贫”,派部队夜间到苏军所占的日本仓库去拿,苏军哨兵了解到是八路军,也就听任“偷盗”,并帮助站岗。不过那时八路军服装不统一,也没有标记,一些“假八路”即土匪也在苏军那里冒名拿走了一些武器。同年10月4日,中共中央得知苏联要将“家务全部交我”的报告后,要求山东八路军和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部把武器留在原地,迅速徒手赴东北接收这批新武器。结果山东许多部队奔赴东北时,大都是每个班只留一支枪用于晚间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