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人学院>市场营销>

全球三大车企CEO谈如何应对中国新常态

来源:网易财经综合 时间:2015-05-19 16:38:42

全球三大车企CEO谈如何应对中国新常态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中国市场出现了明显变化。2015年1~3月销量与上年相比仅增长了3.9%,4月陷入负增长。连外资品牌车也开始降价,竞争激化将拉低企业盈利。世界主要企业将如何应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新常态”?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记者从三大外资车企负责人在2015上海国际车展期间的发言中梳理出了线索。

        通用汽车:中国市场攸关生死

        美国通用汽车(GM)CEO玛丽·芭拉(Mary Barra)表示:“虽然中国的新车市场正在减速,但今后数年仍将保持6~7%的增速。中国将成为占通用全球销量3分之1的最重要市场。当然,将进一步发动攻势”

        玛丽·芭拉宣布,在今后5年里将与中国的合资伙伴联合在华投资超人民币1千亿元,以加强新车开发和生产基地。通用将销量连续5年(2009至2014年)超过美国的中国定位为“生死攸关(Vital)”市场,似乎不允许放慢业务扩大的步伐。

        玛丽·芭拉称:“目光将对准相当于今后增长中心的中部和西部,将重点完善经销商网络”,玛丽·芭拉将“拓展中西部市场”列为最重要课题。这是因为即使是汽车普及较慢的中部和西部的农村地区,收入水平也在提高,增长空间巨大。而在已构建完善销售网的沿海城市地区,目光将首次购买汽车人群转为更新换代需求。

        玛丽·芭拉认为,“更新换代需求目前占(购车者整体的)30%,但到5年后将达到70%”。通用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与阿里巴巴展开合作。将启动争取客户的举措,例如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汽车金融和加强维修服务等。

        日产:瞄准中国80、90后

        “完全不存在仅在日本和法国研发的理由,如果中国拥有大量优秀的人才,就将在中国推进汽车开发”,日产汽车社长卡洛斯·戈恩在2015年上海车展上对新款轿车“LANNIA”显示了自信。这款车面向中国20~30多岁的年轻人,以中国的年轻技术人员等为中心完成设计和开发。

        在中国,汽车生产越来越需要符合80后和90后的多样化偏好。从汽车生产阶段就推进“本土化”这一态度显示出强烈的危机感。

        戈恩称,“在中国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日产的)经销商网络仍存在一些问题。最近引进了美国专家倡导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e)理念。将不断应对新的挑战”。日产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也受到了反腐运动的冲击,对经营的打击可谓不小。2015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中,日产还遭受了对于经销商修理服务的批评。日产1~3月累计销量已被美国福特汽车超越。经销商改革需要尽快取得成果。

        戴姆勒:因中国富裕阶层而乐观

        前些日子,戴姆勒邀请全中国的经销商到德国,向他们说明新车计划。中国经销商纷纷要求则是“能不能多多生产?”

        中国的新车市场整体有所减速,但德国戴姆勒的“梅赛德斯·奔驰”品牌高档车却展现出同比近30%的增速。“今后2~3年里有望实现2位数增长”,让戴姆勒CEO蔡澈(Dieter Zetsche)感到乐观的是,购买力不断提高的中国富裕阶层。戴姆勒希望借助新车攻势来扩大销售。

        “发动机需求正在从大型转变为小型。将有效利用现有工厂,灵活生产各种车型”,高档车市场也存在课题——即如何应对环保规定。中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之前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提高至欧洲和日本水平。此外,由于纯电动汽车(EV)享受补贴等优惠政策等原因,丰田将强化电动汽车等的环保车产品线。蔡澈表示“在2020年之前将投放十几种不同车型”。已将新型电动汽车等的销售提上议事日程。如无法及时应对环保规定,有可能对中国业务构成巨大风险。

        

        外资车企陷入消耗战

        2014年中国新车销量达到2349万辆,达到美国的1.4倍,是日本的4倍以上。市场增长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但是,大众、通用汽车和丰田等均将启动工厂扩建,竞争将日趋激烈。在销售一线,有观点指出“不给出促销优惠就难以吸引消费者”(北京市的日产专卖店),目前呈现出为生存下去而打响消耗战的局面。

        此外,对于乘用车市场份额2014年下滑至顶峰时期的一半(15%)的日系车企来说,还面临着反日风险。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