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下一时代属于环境能源
郑永刚怎么定位自己?怎么看别的企业家?怎么看一个时代的产业发展机遇?
“我们是属于老一代的。马云、郭广昌是中一代,还有更年轻的一代。但是我们不服老。人可以老,关键思维不可以老。要不断和年轻人交流,接受新生事物。否则你看二三十年前和我一起的企业家,现在凤毛麟角。要有超前意识,要有非常明确的战略地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郑永刚说。
对于产业,他认为,这一个时代属于互联网,但下一个时代属于环境能源。“环境能源时代的标志也是颠覆,颠覆工业革命的成果,就是蒸汽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现在全球政府都重视。五年以后,中国的城市没有城市大巴是汽车的,全是纯电动的。”
郑永刚进一步说,“我们要干就干颠覆性的事情。1998年底到现在也就集中精力干了一件事,就是锂电池材料产业。当时中国没有这个产业,我们活生生把一个碳素研究所的863课题产业化。目前正极负极,产业是公开的。我们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而且我们的客户都是全球顶级客户,如奔驰、宝马、索尼、三星、LG等,都是和全球一线客户的长期合作。这应该是我们非常自豪的事情。之前舆论总说中国的应用技术是非常落后的,但我们现在已达到国家最高水平。”
话音刚落,2016年2月16日,杉杉股份旗下湖南杉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新三板,后者即主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查阅公开资料,在锂电池产业内,从出货规模看,杉杉股份正极居国内、世界第一;负极居国内第二,人造石墨领域第一;电解液国内前五,已然是全球最大的锂电综合材料供应商。
此外,杉杉股份在新能源领域的目标已从材料下溯到新能源车。2015年5月,杉杉股份发布增发方案,拟以22.97元/股定增1.5亿股,募集34.4亿元,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郑永刚以及明天系的华夏人寿、天安人寿分别认购20.7亿,6.89亿、6.89亿,锁定期36个月。此外,公司还计划通过控股子公司设立数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以拓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运营管理、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维修服务等业务。
“电动车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四个。首先,最大的是材料成本。我们2000年时负极材料是36万块每吨,现在7万每吨。通过技术革命、规模化,将价格压到了7万。五年以后大概3万块就可以解决,这就低于汽油成本。所以说这个问题不是不变的,5年前不能谈。它高于汽油的3到4倍。现在开始接近汽油价格。几年以后低于这个价格。这是成本问题。”郑永刚说。
他接着分析,“第二是技术,技术的稳定性和压实密度。之前会爆炸,因为用的是钴酸锂和锰酸锂。后来用磷酸铁锂好了很多。现在革命性的三元材料。将来五元材料就更不存在这个问题。另外就是压实密度,原来压实密度不好,重量很重,体积很大。现在体积越来越小。所以技术是越来越创新的。”
他还说,“第三个是充电桩。充电桩已经开始形成,比汽油更方便。不仅在固定充电站,在城市还有流动充电站。因为它比较方便。用储能电池来充电,比如上海,有20个流动站,你手机上定位位置。然后你插上10分钟跑200公里300公里。这个问题一旦解决,汽车尾气等自然就解决了。所以现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在全力推动这个事,要在5年内消灭汽油巴士。”
最后他说,“第四个是生活方式与时代观念的改变。这需要时间,但也是不可逆的。新能源车你用过就不会回来,里面很多智能设备与操作体验。就像你过去用摩托罗拉,现在用iPhone6,还会回去用摩托罗拉吗?汽油发动机和将来动力汽车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你只要接受了马云的电商,就回不来了,除非你顺便修鞋去体验,一般不可能。”
然而,看到新能源车必然发展趋势的企业家,从来不至郑永刚一人,他靠什么与别人竞争?
“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把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到你手里,其他都是次要的。让俄国人、日本人、硅谷的人都进来,你让优秀的人都进来,你就领先了。只有人才和技术领先,你才可能领先。”他说,“接下来,是行业领导地位。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行业领导地位,是中国锂电行业协会秘书长地位。接下来规划就大了。”
事实上,比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的眼光与抱负。
“我们最早进入动力电池,98年底我把核心人员弄到浦东来,成立新能源科技公司。第一次会议我就这样讲,我说我赌的不是现在的手机动力电池,我堵的就是未来的汽车新能源革命。就是把汽车弄上动力电池。我们就是奔着这个去做的。现在做了十几年之后,这个概念热起来了,我们规模也形成了。”
“将来我们在新能源领域能否成就一个伟大的公司?伟大的标志就是时代的佼佼者。将来我们的容量有没有可能是万亿级或者几千亿级上市公司,成能源时代标志性企业?海洋经济时代,欧洲是代表;能源时代,美国是代表之一——出现很多优秀企业。接下来应该是中国的时代。依托的是新兴的产业革命,互联网、新能源。”郑永刚说。
金控:左手实业、右手资本
郑永刚将把杉杉系带向何处?或许是一条左手实业、右手资本,互哺生长的综合金融控股集团之路。
“我对中国资本市场是坚定看多、看好,中国的经济要复苏,资本市场也必须健康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对企业家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应该做什么?我过去很早投资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徽商银行等等,仅仅是财务投资而已。我看来看去,如果不真正拥有自己的金融公司的话,仅仅财务投资是不行的。所以我后来收购了保险公司。”郑永刚说。
2015年7月,正德人寿更名君康人寿正式获得保监会批文,标志着郑永刚以自己的理念重新掌控了这家保险公司。
此后呢?再以金融的力量整合、发展实业,完成郑永刚的“产融结合”。“以新兴实体经济做抓手,结合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不结合,企业不会做大。一手资本,一手培育自己的产业,脚踏实地做好。把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这是我们在做的。”
做什么?除却新能源,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迫近,郑永刚又将目光投向大健康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以及奥特莱斯。
郑永刚认为,现在中国的奥特莱斯,更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房地产项目,未来90%都将倒闭。他与业内世界排名第二的三井集团合作,正在哈尔滨等五个城市做纯粹的、盈利的奥特莱斯。“我还是反复强调一个概念:你过去10年前的思考,只要坚持,就有机会成为行业的龙头,甚至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
“再如生命健康,我经常想入非非,将来说不定平均活到100岁。这才叫颠覆,这不是不可能,要敢想。1949年平均年龄47,现在73,怎么来的?这就是医疗技术和生命科学不断发展的结果。”
郑永刚进一步说,“健康产业我们有保险公司嘛,现在在做人才引进。原来我们是270多个亿,3年超千亿规模,10年上万亿。这样整合产业就有可能了。以前靠银行贷款、自身积累是有限的。我现在就可以布局——在全国要整合3家医院。你要做健康产业,必须有医疗资源和人才资源。你有这个资源,才有可能延伸一条线,比如养老产业。将来老龄化,护理尤其是专业护理都是很需要的。但是核心是医疗人才和医疗资源,否则凭什么?再往下就是生物医疗。这些现在都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先搞研究。全球领先水平什么样我们就要什么样。我们要世界各地挖人,然后形成这个板块。”
从服装到锂电池、到金融、再到未来的大健康,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郑永刚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先有眼光与魄力、后有研究与资本、再有人才与布局、接着超前市场实现产业化商业化,最终等待产业时代来临,业绩出现爆发式增长。
据闻,郑永刚酷爱高尔夫,打了七年,每周要打两场,开玩笑都是掷地有声:“总裁可以不做,高尔夫不能不打。”球友评价他“打球姿势非常难看”,却不妨碍郑永刚打到了81杆的不错战绩。
主持人曹启泰送给他一幅漫画,画面上郑永刚正在挥杆,画面中并没有高尔夫球:“因为我们现在真的不知道您同时在打几粒球,球现在往哪儿飞。”
重要的不是球的多寡。在挥杆那一刹那,胜败已定。
⊙上海证券报 记者 郭成林 ○编辑 全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