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层叠蔓延的土屋、迷宫式的巷道、奔跑嬉戏的孩童、展翅飞舞的鸽影……这是中国惟一以维吾尔地域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喀什老城。
亚心网讯(记者胡晓蓉 张万德摄影报道) 据史料记载,1902年的一场地震使得喀什老城区所在地变成一片废墟。随着人类的发展繁衍,喀什老城初显雏形并逐年蔓延壮大。由于经年风吹雨打加上房屋构造本身的缺点,在地震威胁的面前,居住着喀什市近一半人口的老城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危城”,改造势在必行。
2009年2月26日,投资30亿元的喀什老城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根据改造方案,其中20亿元用于搬迁和改造户的补偿补助,10亿元用于片区基础设施配套、地道回填和周转房建设等。目前,3414套周转房已经开工建设,970套周转房已交付使用。
喀什老城危房
喀什老城危房
喀什老城危房
第一批搬进幸福苑的居民盛装打扮,用歌舞表达乔迁的喜悦之情
老城区改造势在必行
3月10日19时许,喀什的天空依然明亮。在老城区恰萨街道,22岁的居民斯地克·阿不地力把收拾好的家什往摩托车上搬。不足20平米的院落里,他的母亲恋恋不舍地看着这个生活了数十年的地方。
他是喀什老城区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后,第二批自愿从老城区搬出的居民之一。斯地克的新家在喀什市北郊的幸福苑小区。小区里有13幢新楼970套房子,斯地克的新家有50平方米,比老城的旧房增加一倍多。
斯地克家里没有电视,搬家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邻居家的电视上看到了汶川地震的画面。
“地震太可怕了,像魔鬼一样!”斯地克并不知道,画面只是喀什老城区改造宣传片中的一部分。宣传片通过当地电视台反复播出,让老城区改造势在必行成为人们的共识。
喀什老城区位于喀什市中心,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延伸,形成28个棚户区。在这块8.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6.5万户22.1万居民,占喀什市区总人数的50%。
老城区居民住房多为土木建筑,随着人口的繁衍,当地居民便按照风俗在屋顶上加盖房屋(家族人口增加一代,就在祖辈的房屋上加盖一层),或者向地下掏挖房屋,人丁最为兴旺的家庭,地上地下累加叠盖的土屋达到7层。住房面积本身就比较狭小的住户则会跟邻居协商,充分利用两家的屋墙,搭建一两间横亘在巷道上方的土房,俗称“过街楼”。房连房、楼连楼,房屋错落层叠的老城形成了叹为观止的独特风貌。
老城区近60%的土木房屋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巷道狭窄,建设缺乏规划,老城区的供排水、通讯、消防、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此外,老城居民住宅区的地下还分布有“文革”时期挖掘的土地道,目前已探明的地道有35.95公里。这些地道曾多次因地震、雨雪浸泡发生坍塌,导致大批民房倒塌、开裂、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