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 页 加为收藏

《南京》:一个导演的“抵抗史”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2009-05-02 15:09:33

陆川说,还有好多史实他想拍而“没法拍”,比如“讲汉奸怎么救中国人,讲国民党怎么救中国人,讲维持会怎么往难民营里运大米,运青豆。这些历史你们不知道,都是中国人怎么救自己的……”即使如此,那些中国人“自救”的故事,依然“真的是凤毛麟角”。

 

但是导演还是非常希望能写出一些自我拯救的故事。“我希望向南京的父老乡亲,向全国的观众传达这么个观点:南京是一座抵抗之城。1937年的南京绝不是屈辱之城,南京一直在抵抗。”在电影宣传过程,陆川激昂的情绪在讲述中升级。

 

而“拯救”与“抵抗”,更多地只是导演的一种创作态度与期望。

 

电影《南京!南京!》的英文名为“City of Life and Death”(《生死之城》),而影片实际表达的,是“死城下的生机”。那里没有生,只有求生的人。电影里,除了离开的唐夫人及她腹中的孩子,和最后因导演灵感乍现得以存活的小豆子,之前展示的所有美好,都被逐一击碎,都破灭了。

 

陆川说,他觉得拍电影最快乐的,就是它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在看书的过程中他真是去学习了,“对于南京大屠杀,其实我是个无知的人,但是这些书,这些资料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逻辑,形成自己的一个史观,开始刺激我,丰富了我,壮大了我。”

 

可是电影也需要导演更多的“反哺”。

 

2001年,68岁的法国导演波兰斯基,开拍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电影《钢琴师》,讲述的是一名犹太钢琴师如何在二战中幸存下来的故事。影片真实而残酷,波兰斯基曾表示,从1960年开始拍电影起,似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为这部电影做准备。《钢琴师》投资达3500万美元,也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伟大的作品。

 

1993年,47岁的斯皮尔伯格完成了《辛德勒名单》,他为此准备了10年。这部迄今制作最昂贵的黑白电影,耗资2300万美元,这也是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黑白电影。黑白影像中,那个象征生命反衬战争残酷的红衣女孩,成为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符号。

 

2009年,38岁的导演陆川,历时四年,以7580万人民币完成他的第三部电影《南京!南京!》时,他的导演生涯刚刚走过8年。他的创作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

作者:丁尘馨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图片新闻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