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 页 加为收藏

《南京》:一个导演的“抵抗史”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2009-05-02 15:09:33

 

在充满屠杀和血泪的史料中憋了一肚子气的前退役军官陆川,绝对也不愿只是“平静而忠实地”记录历史。“70年了,我们还以一个弱者的姿态聊这事儿就太傻了”。

 

剧本第一稿中,写的就是一个个中国人不同的抵抗故事。随着拍摄过程几经易稿,最终,《南京!南京!》定位在“五个中国人是怎么救自己,看日本兵是怎么崩溃的”。

 

让陆川有信心拍“中国人的抵抗史”,同样来自中国以外的日记记载。一名日本士兵在日记中讲到,一日本小分队进入南京之后,发现一个德式坦克停在大街上,待他们一过去,从坦克里面突然伸出一架机关枪嗒嗒嗒将这小队全射倒,最后日本的大部队进来将他们包围住,尽管坦克里已经没弹药了,日本人还是不敢上,最后浇上汽油把反抗者活活烧死在坦克里。另一个士兵在日记里提到他看到的“街头巷尾的冷枪”的事情……

 

而在拉贝和魏特林的日记里,陆川也发现了“大批的新鲜的东西”。他们都记录下同一件事:今天日本人到难民营要妓女,说你们这儿有没有妓女我们要带走。拉贝在日记里写着“我们让他们带走了”;而魏特林的日记里说“有些妓女主动站了出来,我就让他们带走了”。这个事情在金陵女子学院陈瑞方老师的日记里也有记载。

 

正是这些甚至仅只言片语的描述,让导演确定,这个戏在中国人这一方面有做头了。他开始相信,中国人走到今天,一定是有一些东西在支撑这个民族去生存的。

 

于是,有了影片最重要的两个段落:中国军人在巷战的坚强抵抗,和难民营里妓女以身体拯救同胞。

 

在完片之后,陆川喜欢以“坐标”来定义这部呕心创作的影片,“意味着可能从这部电影开始,中国人再说起这段历史时,能够记起一张张生动的面孔,即使在黑暗的时候,他们也不曾被黑暗吞噬……”

 

尽管30万血腥屠杀的真实图景也被导演有心地安排在电影叙事中,可是的确,每一个看完电影的人,都深深地记住了那些引以为骄傲的中国人的脸:军人陆剑雄的坚毅眼神;妓女小江在教堂里伸向空中的手,她走向日本军营时的回眸甚至带着圣洁的光;唐先生在死亡前对屠杀者说“我太太又怀孕了”,脸上是骄傲和满足;教师姜淑云,为了多救一个中国男人,她的美丽定格在最后的尊严中;而生还后小豆子的笑,带给人们生命的希望……

 

陆川记录了那座濒死之城下,普通甚至卑贱的他们,在生命无选择的最后时刻,画出的人生暗夜里最绚烂的那道弧线。

 

可是,这些原型可考的中国脸孔,代表了那段历史的真实气质吗?

让人郁闷的真实历史

 

电影的主打海报中,以刘烨为中心的军人们手挽着手,坚毅的面庞上刻着众志成城的决心,海报的上端赫然印着“我们依然活着,因为我们一直在抵抗”。

 

这是个很能够挑逗起国人热血的画面设计,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却充满着反讽。

 

1937年11月20日,日本军队从上海逼近南京,国民党政府发表迁都重庆的通告,南京陷入一片混乱。以唐生智为司令的南京卫戍部队陆续汇集了15万人保卫首都。

 

12月7日凌晨,蒋介石夫妇乘飞机离开南京往江西。一两天后,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市政府要员们,也全部从南京撤离。

 

12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南京守军撤退。

 

12月12日,日军主力猛攻雨花台。中午,雨花台陷落。下午2时,中华门被攻陷。下午5时,唐生智见大势已去,宣布放弃南京,自己仓促地离开南京。

 

电影一开场,就描述了国民党守军那段尴尬的弃城。以陆剑雄(刘烨饰演)为首的誓死守城官兵,手挽着手试图阻止弃城逃亡官兵,并与之展开肉搏战。

 

12月13日,南京沦陷。屠城随之展开。

 

14日清晨,日军的坦克车、炮队、以及各种车队进入了南京城,继续屠杀四处逃散的难民。下午,又打开挹江门、和平门,将屠杀行动的范围扩展到了城外。

 

现实历史中,手无寸铁的市民和刚从战场溃败的官兵,面对执行“大屠杀”命令的日本军队,他们可能有的抵抗和不屈行为,很难给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太多发挥空间。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陆川承认,“我在看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沉浸在黑暗中,你看到的是虐杀虐杀,强奸强奸,反抗就是集中在紫金山保卫战那段时间。12月13日南京陷落之后,你发现基本上整城的中国士兵和百姓就顺从地被驱赶着。当时看到这些,真的是觉得巨郁闷。”

 

作者:丁尘馨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图片新闻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