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三河市因“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三色”政策引发的争议迎来新进展。4月17日晚,泃阳镇政府工作人员开始逐户向商户致歉,并登记此前更换牌匾的费用,承诺由政府承担换回原色的成本。这一转变源于4月15日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的通报,该通报认定三河市此前政策存在不当,并对市委书记付顺义作出免职处理。然而,商户对补偿能否落实仍持疑虑,事件背后的法律与管理争议远未平息。
政策急转:从强制换色到政府担责
2024年10月,三河市以“城市规划要求”为由推行“禁色令”,要求商户将红、蓝、黑底色的招牌改为浅咖色、灰色等“淡雅”色调。商户反映,城管部门仅以口头通知形式要求整改,未出示正式文件,且更换费用需自行承担。直至2025年4月政策急转,联合调查组介入后,三河市开始允许商户换回原色,并承诺承担两次改色费用。
商户困境:高昂成本与经营损失
商户在政策反复中承受巨大经济损失。一家蛋糕店店主透露,仅更换底色便花费千余元,而面积较大的店铺改造成本可达上万元。蜜雪冰城等连锁品牌因红色招牌被改为绿色或灰色,后又被迫恢复,导致品牌形象受损。此外,整改期间的“招牌空窗期”使客流量明显下降,有商户称:“顾客找不到店铺,转几圈就走了”。
法律争议:政策依据被指不合法
三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广告牌匾设计导则》成为政策依据,但律师指出,该文件仅为一般规范性文件,非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不能作为强制整改的法律依据。中国广告协会批评此举“管理越位”,强调城市管理应尊重市场规律和商户权益。
费用报销:登记启动但落实存疑
尽管政府承诺承担费用,具体方案尚未明确。泃阳镇政府工作人员称,全市正统一摸排统计,后续由市里制定报销方案。但三河市政府值班人员以“不了解进展”回应媒体,部分商户担忧补偿可能拖延或缩水。
整改乱象:广告公司“借机牟利”
政策执行期间,广告制作公司生意激增。燕郊一家公司老板称,招牌更换是“百年难得的机遇”,最小面积招牌费用近2000元,而完全更换的费用可达数万元。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在村委会设点审核招牌备案,但流程复杂,进一步加剧商户负担。
舆论拷问:权力任性浪费公共资源
据官方数据,三河市已整改1820块牌匾,以单块最低2000元计算,支出超364万元,若全部换回原色,总成本或达千万。网友质疑决策失误导致公共资源浪费,呼吁追责。央媒评论强调,城市治理需平衡美观与商户权益,避免“权力任性”破坏营商环境。
法律救济:专家呼吁落实国家赔偿
律师周兆成指出,商户因违法行政导致的损失可依据《国家赔偿法》索赔,包括直接费用和经营收益损失。然而,目前尚未有商户获得实际补偿。
深层反思:城市治理如何回归法治?
事件暴露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与法治思维缺失。三河市在未公开听证、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强推政策,最终引发舆论反噬。联合调查组要求三河市“深刻反思”,但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防止类似事件重演,仍是考验。
未来挑战:重建信任与政策透明
三河市需尽快公布费用报销方案,并公开政策决策过程,以重建商户与公众信任。此次风波为全国城市治理敲响警钟:唯有尊重法治与市场规律,才能实现“城市形象”与“民生福祉”的双赢。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