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房整治“一刀切”危害何其大?青海民和水源山宗成为官僚主义的一道伤疤

2024年05月08日 13:14:29  来源:搜狐网
 

  一座农业生态园,总投入达1.4亿元、占地近300亩,由政府招商引资建造。依法取得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等证照,经过9年的稳妥开发经营后,却在一场“政策性”的“大棚房”整治行动中,遭遇“一刀切”式的强制拆除,大美园区顷刻间灰飞烟灭。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水源山宗生态园的案例,让我们再次直观认识到了“一刀切”式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利益保障的影响之深、危害之大。

  事情的经过其实并不特别复杂:

  2009年,为解决民和县原国有园艺场下岗职工及债务问题,在民和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民和第一铁合金厂接下县园艺场这个“烫手山药”。2009年4月,民和县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同意了《关于园艺场土地、资产、债务及职工安置问题的请示》;同年5月,达成了《民和县园艺场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并依法办理了项目建设的全部证照。此后,陈家人通过借、转、贷等方式,自筹资金8000万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建设了“水源山宗”这一青海省最早的生态园。

  9年时间里,水源山宗持续建设投入累计达到1.4个亿,解决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固定就业300多人,创造短期农民工、季节性务工、大学暑期工等就业岗位超2000人次,支付工资累计超4000万元;通过旅游聚集优势,每年可带动周边农牧产品销售近600万元,累计超5000万元……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一场“不测风云”不期而至。

  2018年9月,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的方案》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这场整治行动规格十分高,专项行动的出发点是“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现象”,其整治对象是“对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非农设施,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全面清理整治。”

  这本是一场利国利民、着眼长远的整治行动,然而,在政策的实际执行当中,很不幸出现了一些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一些地区为了“赶进度、求速度”,追求“拆了多少房子、拆了多少亩地”,甚至“宁拆错,不放过”。

  

  水源山宗生态园很不幸成为了“一刀切”的受害者。

  2018年12月,民和县下发《关于印发民和县“大棚房”问题集中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水源山宗经营餐饮服务的10亩土地被纳入整改范围,并提出“关停餐饮服务,清除餐饮措施,恢复设施农业用地或补办土地等相关审批手续”。

  然而,根据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相关文件的大棚房认定标准来看,“大棚房”整治的范围是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上的违法违规建设。根据水源山宗办理的“三证”显示,其土地性质为国有园艺场的土地,并不属于本次大棚房整治的范围。但当地并未理会水源山宗的这一合理申诉,而是采取了强制性的拆除措施。

  更加不幸的是,当地“执法队”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不仅强制查封和拆除了文件认定整改的10亩土地上的建筑,更是连园区内未被认定为大棚房整治范围的农业博物馆、国营园艺场、员工宿舍和物流仓库等建筑都一并拆除并没收全部设施,强拆范围扩大到了整个300亩生态园区。

  一场“一刀切”式的强拆,使得许多人的心血与智慧付之东流;使得一家4A级乡村旅游景点,成为一片残垣荒野。

  由于政府没有提前书面告知并给予合理的处理时间,水源山宗十年间陆续种植的罗汉松、棕榈、橡胶树和枇杷等价值千万的珍贵绿植全部损毁;内部造岩、专修设施物品全部损毁;其他古玩字画、匾额、神龛等私有财产,以及公司财务凭证、文件资料等也不知所踪。据粗略估计,造成了各种投资资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4亿元。

  令人无语的是,在民和县的官网上,至今还有一篇《休闲农业发展为靓丽民和添新彩》的新闻报道。彼时被盛赞“挖掘农村农耕文明,做深山水田园风光”,为当地“添新彩”的水源山宗农业生态园,此时却成为了“添新堵”的农业发展的“敌人”,必须拆之而后快。

  

  民和县“水源山宗”强拆事件发生后,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法治与社会》、《中国县域经济报》、《民主与法制》、凤凰网等权威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

  学术界、法律界均对此事予以了高度关注: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专门就此事件发布了一篇详细的调研报告;青海民和籍知名学者、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周天勇多次严正发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名校的权威法学专家,经法律论证后出具了《专家法律意见书》。

  从根本上来讲,“杀死”水源山宗生态园的,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之下的“一刀切”式工作方法。

  “一刀切”的工作方式通常表现为在执行政策或任务时,不考虑具体情况,将所谓政策凌驾于法律之上,采取粗暴而僵化的措施,这种做法往往忽视实际情况的多样性,导致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的行为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一刀切”不仅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更会严重损害政府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以及合法合规企业的权益。

  对于个别地区在“大棚房”整治中的“一刀切”问题,相关部门后来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和扭转。

  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回头看”视频会议。会议提出:“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区分情况分类处置,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兼顾各主体权益,不能盲目赶进度、求速度,既要态度坚决,又要实事求是,宁可稳一点,也要准一点,不能简单粗暴,不搞“一刀切”。

  然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伤害,治疗和恢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遭受灭顶之灾的水源山宗生态园投资人,至今还在维护自身权益的道路上苦苦追索,寻求行政、法律方面的救济却屡屡碰壁。

  青海民和水源山宗生态园强拆事件的善后处理,可以说是当地“新官能否理旧账,法治能否得以伸张,营商环境是否稳定,支持民营经济两个毫不动摇是否落实”的一面镜子。

  来源链接:https://www.sohu.com/a/777161722_334225/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图说热点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