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俱乐部》是一部黑色幽默风格的影片,从悲喜剧的定位上来说,既是喜剧,又是悲剧。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影片中向往种太阳,为俱乐部成员带来快乐的傻子意外身亡,是为悲剧;影片结尾成员们受傻子之死的冲击,幡然醒悟生死的意义,明白死亡不是逃避的办法,而后放弃自杀的念头重新开始生活,是为喜剧。
唯一不想自杀的人“傻子”意外死亡,不只是给所有想自杀的成员带来巨大冲击,还有戏外的看客们。表面上,自杀俱乐部似一出闹剧,却因为有了“傻子”这一角色的存在而变成了发人深省的社会现象。
我还设定了一个重要场所“愚人码头”,这是影片中专门为各种自杀人员提供的专门自杀的场所。在这里,有送葬的队伍,有悼唁的唱诗班,有观赏自杀人群的看客,还有拿自杀下注的赌客,更有更多经营自杀周边商品的小商贩,比如绑在身上跳海的“死亡石”,广告语“死,可轻于鸿毛,可重于泰山”。“愚人码头”已然成为一个自杀圣地,旅游景点。当“死”可以被消费,那人性还剩什么可言呢?
关于剧本的创作思考,先写到这。
由于是参加比赛,要严格遵循大赛的规定,所以不管是剧本创作期还是筹备期,都很仓促,剧本创作一星期完成,筹备也是一星期完成。但是因为一些赛制的原因,筹备稍稍变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需要看景时,整个外联队伍还在为上一组正在拍摄的队伍做服务,下一组不得不等。同理美术组,服化组等。所以这导致了一些前期筹备的不完善,当然也给后续的拍摄带来了一些问题。
微电影导演扶植大赛是很好的,但是一个比赛的专业度也往往在筹备期体现,所以我还是希望以后的比赛可以做的更专业些。
整个拍摄过程时间很赶,按规定,我必须在6天之内完成拍摄,但是由于场地协调(外联问题)和天气问题,我们浪费了一天半的时间,因为是比赛,时间当然也无法再往后延迟,所以最终拍摄周期差不多4天半左右。而这部片子场景颇多,群戏多,难度是比较大的。主创团队如制片组摄影组录音组美术组等都是大赛安排,第一次合作,没有任何磨合期,拿来直接上手用,这也算是对导演的一个巨大考验吧。不过我和摄影老师还是合作的很愉快的。
演员方面,也算是给了我一个新的考验,这是我第一次拍摄多主角戏,以前一般都是男女主角2人,这次因为戏中需要,自杀俱乐部里共有5个主要演员,基本也都是群戏。不过让我欣慰的是,虽然他们都是新人演员,但都是受过很专业的训练,而且很努力,大家一直相处在一起,相处得很愉快。在影片中还有一个大咖——周浩东老师,他是一个成熟的演员,非常专业,基本上我只要说一下我的意思,他就能体会到并且演得很到位,他很配合我们的拍摄,是非常亲切的一个人,和成熟专业的演员合作拍戏,简直可以说是享受。
面对死亡,大多数人都会恐惧,但当生存的压力已经让人生无可恋,只有选择以死亡的方式来解脱的时候,死亡就没那么恐怖了。然而这种方式是解脱,还是逃避?观众们如果看到成片后去思考这个问题,那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就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