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爆初级又分为“气体助爆”和“固体助爆” 两种形式。所谓的固体助爆是指聚变材料在武器中以氘氚化锂-6的形式存在,气体助爆指的是聚变材料在武器中以氘氚气体的形式存在。
我国巨浪一号导弹的弹头同样使用固体助爆方式,但由于质量低于1吨,其爆炸当量也较低。在此基础上我国进行核弹头小型化的研究,第二代核弹头通过使用气体助爆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核弹头的体积和质量。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研制了非球形构型的气体助爆初级,非球形构型可以令洲际导弹的圆锥形弹头质量降到最低。根据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技术情报部门的主管Danny Stillman和考克斯报告的说法,我国的非球形气体助爆初级设计水平很高,接近了美国最先进的W-88核弹头的水平,这也是1999年美国抛出的考克斯报告中指责我国偷窃美国技术的"重要依据"。
我国战略核武器部队
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试是中子弹的首次原理实验。这颗验证弹圆满成功并为全面突破中子弹技术瓶颈和首次中子弹核试验打下了基础,1999年7月15日,中国首次正式宣布早已拥有中子弹武器。这标志着我国污染小,可用于实战的的小型战术核武器正式进入作战序列。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而现在,我国战术核武器能力已经完全成熟,能够搭载在各类平台上,强-5,轰-6,苏-30MKK,这种战斗机完全可以携带战术核武器作战,让任何敢于对中国领土有企图的强敌灰飞烟灭。连美国著名军事家麦格雷格——陆军斯特瑞克旅概念的创始人,都不得不承认,现在美军不具备在中国登陆作战的能力。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中国核武器的功臣——氢弹之父于敏,为了研制氢弹,他隐姓埋名28年之久,到1988年才解密,而他在中国核武器小型化,特别是研制中子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因为要为国家研制核武器,在于敏的父亲和叔父去世时,于敏都没要求回去送别,他心里只有国家。中国正是因为有邓稼先,王淦昌,于敏这黄金一代的科学家,才给我们的国家带来的安全和平的环境,我们不该遗忘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