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收款、发货。但从采购到销售,“老干妈”坚持现款现货原则,即使是优质代理商,“老干妈”也从未给过“账期”。因此,公司的财务报表也只是简单的账目,没有库存,没有应收和应付账款,但有数十亿的现金流,这也是“老干妈”的底气所在。
其次,“老干妈”对品牌、产品实行严格的控制。在品牌上,“老干妈”虽不靠广告来加强产品的知名度,但在发展路径上,其口碑营销、饥饿营销的“朴素”营销模式和共用品牌的品牌战略一脉相承。为了维护品牌形象,“老干妈”还成立打假专项基金,每年用两三千万来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产品。再次,“老干妈”从不跨界。她只用自己的钱,做自己的辣椒。她说,“什么上市、融资这些鬼名堂,我对这些是懵的,我只晓得炒辣椒,我只干我会的。”
或许也正是依赖其传统营销方式、现款现货的原则和不跨界的“老土”路径,老干妈才得以步步为营,称霸一方。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与“老干妈”陶华碧有着共同的理念——不上市,但是华为不上市的理由却与“老干妈”截然相反。
华为在创业初期独创与电信员合资的模式,并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和高技术投入占领市场,发展至今,华为已成为全球通信产业龙头企业,于2013销售收入超过2390亿元,同比增长8.5%。1996年走出国门后,华为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不俗,目前海外市场销售额已占华为营收的75%,每天有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使用华为的设备通信。在日前发布的“2014全球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华为成为中国唯一闯入百强的企业,同时,华为也是唯一一个不上市的世界500强企业。
首先,从2013年华为年报来看,华为不需要通过上市来融资。2013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239,025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8.5%,净利润为21,003百万人民币,经营活动现金流为22,554百万人民币,另外,华为近五年的资产负债率稳定在63%左右,总借款为23,033百万人民币,而其现金与短期投资已达到了81,944百万人民币。所以,华为不仅有充足的现金流,而且也有很强的偿还能力,没有必要通过上市来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其次,从华为的股权结构来看,华为不上市能够保持公司的竞争力。早在1996年,“华为基本法”就确立了中国史无前例的员工持股制度,华为员工持有98.6%的股票,创始人任正非所持有股票只占1.4%。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华为上市会造富一大批公司员工,如果股份被兑现,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利。而任正非自己的说法是,“这可能会让我们越来越怠惰,失去奋斗者的本质色彩”。
“(公众)股东是贪婪的,会榨干公司的每一滴利润。”任正非认为,一旦上市,外来股东就会分享属于公司职工的利润,相信这也是华为15万职工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也正是不上市,让华为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狼性华为”。
在网易财经一周全球财富榜单上,中国富豪的前五位所创立的公司都已上市或处于拟上市阶段,只有宗庆后创立的娃哈哈还没未上市,其创始人宗庆后的个人财富也长期保持在第五位,岿然不动。
创立于1987年,从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发展成为今天多元化的娃哈哈集团,凭借儿童营养液、非常可乐、营养快线等几代销售额惊人的产品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饮料企业,今天的娃哈哈拥有总资产300亿元,员工近30000人,股东超过15000人。
娃哈哈不上市的理由与华为有几分相似。
首先是企业自身现金流充裕,净利润每年达100亿元,平均每3天赚1亿元。由此看来,娃哈哈上市融资的需求并不迫切。
其次是企业内部的股份结构。宗庆后在参加两会时对媒体表示,娃哈哈至今没有上市是因为股东数量的问题。目前娃哈哈股东数量有15000个,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企业上市之前股东数量不允许超过200。据悉,娃哈哈在2013年已实现全体员工持股,如果上市,员工将与股民共同分享企业利润,员工的回报将变少。
“整体上市将是一个好大的工程。”宗庆后表示,但他并不否认未来娃哈哈会拿出零售业务等部分产业拆分上市。
随着原材料成本上涨,利润空间日益承压,传统制造业的盈利空间增长乏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娃哈哈近年来延伸了上下游产业链。在上游在新疆、云南、黑龙江等地建设奶源基地;在下游通过建超市来控制终端销售。宗庆后称,未来发展成熟后,或将超市和其他产业计划单独融资上市,但现在谈还太早。
虽然今年年初EMS退出IPO一事引发了业界对快递行业上市的担忧,但在电商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几大民营快递公司都保持着对上市的热衷,唯有顺丰快递“心如止水”,对上市“冷眼旁观”,其顺丰创始人王卫也多次表示,顺丰短期内不会上市,未来也不会为了圈钱而上市。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香港与内地的信件往来频繁,当时还在做印染的王卫嗅到了快递的商机,用向父亲借的10万元,于1993年在广东顺德创立顺丰速运。当时连上王卫,公司只有6个人,他们在广东和香港之间,用拉杆箱和背包运送快件。依靠低价策略和加盟模式,顺丰迅速垄断了通港快件业务。2012年顺丰销售额已突破200亿,拥有30架全货运包机、逾5000多个营业网点、1万多辆营运车辆。
顺丰近年来的发展让人刮目相看,PE、VC趋之若鹜,但其创始人王卫却一直低调、神秘,对找上门来的投资视而不见。王卫在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融资问题上做出了回答,他认为,一是上市的唯一好处是圈钱,顺丰不会为了钱上市;二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披露公司信息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成长。
就是这个标榜“不上市,不融资”的企业,在2013年完成了20年来的首轮融资,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以总体投资不超过25%的股份成为顺丰新股东。这次顺丰的股权多元化也引来的外界对其上市的猜想。
目前,从行业竞争来看,顺丰面临的不仅是国内的多方夹击,还有来自国外快递巨头的强势进军。国内几大快递公司动作不断,联邦快递、UPS 等国际快递巨头相继获得牌照。
在快递行业爆炸式增长的大环境下,为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顺丰近年来推出自己的电商平台、“嘿客”便利店,还加大了生鲜冷链的布局,此番布局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那么问题来了,顺丰引入新股东之后,会有一系列的上市计划吗?
虽然顺丰否认,并称投资方并非融资方而是合作伙伴,但引入国资背景的“合作伙伴”会把顺丰的拨上高速行驶档,未来顺丰的发展有着无垠的想象空间。如此看来,已涉足电商、航运的顺丰,上不上市或成为其发展路径上的一大变数。
“上市的目的一般来说有两个,一个提高知名度,二是融资,这两点我们暂时不需要。”立白集团总裁许晓东表明了立白集团在上市问题上的态度。
立白创始人陈凯旋公也曾开表示:“我的原则是不炒股,不进入房地产。实实在在地做品牌,虽然很艰难,但还是要坚持到底。”
立白的确不需要靠上市来打知名度。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其赞助商立白集团重金打造的“好爸爸”品牌的知名度也不断提升,在娱乐营销上又一次尝到了甜头。
与老干妈、顺丰坚持不做广告不同,从“贴牌生产”发展到如今的“大日化帝国”,立白一贯重视广告对品牌的塑造作用,花巨资请处于巅峰时期的明星为其产品做代言。数据显示,2014年立白集团的广告费用占总业绩的3%,到2015年该数据将上升到4.5%-5%。
时光倒流20年,如今的立白集团董事长陈凯旋还是一家洗衣粉代理商。凭着多年的销售经验和熟悉销售渠道的优势,在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配方的情况下,陈凯旋开始了他的创业路。
在日化巨头扎根的珠三角地区,想要生存下来非常困难。立白一开始便转战品牌意识相对薄弱的农村,设立专销商、经销商,一个县一个县突破。
创立初期资金有限,为了快速回笼资金,立白在珠三角地区首次推行实行“款到发货”的政策,当然该政策也遭到了经销商的反对。经销商不买账,陈凯旋找来了亲戚朋帮助“小立白”拓展市场,最初的专销商制度也在几十个亲友中建立起来。专销商制度让立白和第一批专销商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把立白产品推销出去是专销商安身立命的唯一方式。在专销商的推销和广告的拉动作用下,立白终于有了主动找上门来的经销商。
虽然当初推行“款到发货”的政策十分艰难,但是从今天回头去看,从创业根基上带来的“款到发货”为立白的现金流打下了基础。发展至今,立白集团已成为国内日化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60亿元,在全国拥有十三大生产基地、三十多家分公司、二十多家委外加工厂。
近年来,立白相继收购桂林汉高、四平汉高、天津蓝天和上海高姿等企业,走上了规模化的道路。
在这个发展阶段,如果立白上市,就能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收购,迅速扩大规模,降低生产运营成本。那么,立白上市就是一个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问题了。
创业18年,方太仍然是一个家族企业,一个不愿做500强,而要坚持做500年的家族企业。
而如今方太家族式的管理思路和高端姿态,是茅忠群与父亲茅理翔二次创业后的结果。
茅忠群在父亲的多番劝说下,1994年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中,与父亲二次创业。但茅忠群有三个前提条件,一要把企业搬到大工业区,二不用亲戚,三涉及方太重要决策,茅忠群说了算。
茅忠群加入后,与父亲考察了很多项目,父子俩最后决定做厨房家用电器。1996年,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成立,直至今日,方太坚持走专业化、精品化、高端化的发展战略,最终发展成为中国高端油烟机市场的领导者。但是在厨电领域,方太并不是一家大型企业,年收入30亿左右,年增长保持在20%-30%,而茅忠群本人的“三不原则”:“不上市、不打价格战、不贴牌”更是被很多人方太很“轴”。
有券商对方太提出上市,通过上市融资实现规模化,但是茅忠群可不这么想,他认为上市后企业必然最快地追求利润,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他对媒体称,“投资方希望每年递增30%-50%,这与高端品牌的发展初期不吻合。”
“其实不上市就是为了自己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因为上市公司会受很多的影响,股价涨跌,业绩公布,投资方对你指手画脚,例如每个季度都要交报表,可能到时为了销售的利润不得不采取短期措施。上市和不上市其实差距还是比较大。”
2013年,远大宣布了“世界第一高楼”的计划把其资金源问题推到了舆论的中心。人们纷纷质疑,一个年收入30-40亿元的空调制造企业,何以投资90亿,在7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世界第一高楼的建设。而远大集团的资金源对外界来来说一直都是一个谜,董事长张跃总是以“谈钱俗气”来回避问题。
早在2010年,一向对外界称自己“不上市、不贷款、不合资”的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突然改变口风,开始破例谋求上市。并对外界称,投身私募的前高盛亚洲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入股远大科技,张跃表示:“胡祖六会用很多的钱在短时间内让远大的项目实现快速发展”。 但直至今日,关于胡祖六的投资细节业内无人知晓,“世界第一高楼”也在开工后第4天被叫停。
1998年,张氏兄弟张跃、张剑在无压锅炉上赚取了第一桶金后,转战长沙创办远大空调,迅速占领了90%的市场份额。但在90年代末,弟弟张剑认为空调行业有“天花板”,欲与日本公司合资生产整体浴室。这与哥哥张跃“不合资”的理念相悖,不久后,兄弟两便分道扬镳。张跃接手原本张剑执掌的技术研发工作,并自称是“最优秀的直燃机空调专家”。但实际上,美术专业毕业的他并没有带领远大在空调业务上实现突破,分家后十多年,远大似乎还在原地踏步。
时任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的刘亚军曾在《远大成长危机》一文中指出,“不上市、不贷款、不合资”将使远大陷入长不大、做不强的怪圈。
不久后,刘亚军的“预言”变成了残酷的现实。到2005年前后,远大空调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了30%,现金储备跌至每年3亿元,销售额在10亿元至20亿元之间徘徊。
从那时起,张跃被迫寻求商业模式转型,开始涉足建筑业。自2008年,远大开始了对可持续性建筑的探索。2009年,远大的可建一号、二号项目相继竣工,上海世博会的可建项目也给了张跃巨大的信心,他决心大规模进军可持续建筑,称“如果建筑节能做得比较好,空调是可有可无的。”远大可建的发展需要投入上百亿的资金,依靠自我的资金积累远远不够。对资金的渴求倒逼张跃放弃“不上市、不贷款、不合资”的原则。而此时,张跃对是否上市的回答还是模棱两可,但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远大上市的“规划图纸”。2013年张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股市融资而来的资金即便再大,也不会觉得开心,因为那不是自己的成就。如果经营不慎亏欠了股民,又会觉得是自己的罪过。所以,不应上市。两年以后会考虑上市,上市‘盘子’会很大。进入的资产不仅仅是可建,包括非电空调在内的公司六七个产业全部装进上市公司,而上市募集的钱全部投入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