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追踪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分析了我市高校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的匹配度。报告指出,目前我市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这三个行业人才需求大,人才输出有些供不应求。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报告》根据数据分析得出“我市本科专业设置的分布与产业结构的整体构成比例不协调”的结论。李玲解释说,重庆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为3.1:66.3:30.6;其对应的专业设置比为3.6:32.8:63.6。
其中,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对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基本持平,匹配度较高,而第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却与两大产业的贡献率不匹配。
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玲说:“我们通过计算各个专业学科的人才结构偏离度,来分析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否能互相匹配。”
计算机行业就业状况良好
《报告》显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建筑业的结构偏离度从2008年至今逐渐下降,但仍然在2以上,也就是说还有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偏离度也逐年下降,但偏离度仍在5左右,说明行业仍处于吸纳人才的状态,计算机专业就业状况良好。
房地产业偏离度在2007-2010年凸起,说明出现人才紧缺,在吸收大量人才之后于2010年底回落,目前仍处于未饱和状态。
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专业在各个高校均属于热门专业,招生规模很大,几年之后毕业生走向市场,使得该行业的人才迅速得到补充,在2012年,偏离度已经接近于0。
设置专业应着眼于未来
《报告》显示,我市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这三个行业所占的专业布点数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均处于结构偏离度大而专业布点数少的状态。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随着重庆近几年房地产业、建筑业发展迅速,其所创造的财富价值速率远超于高校为其供给人才的速率。
相反,农、林、牧、渔业,科研、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以及工业则处于结构偏离度小而专业布点数多的不合理状态,换言之,便是高校的专业布点数远超于行业的劳动力吸收能力。
李玲指出,高校人才培养的循环周期一般为4-5年,其培养的“产品”往往需要在4-5年后投用于行业之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她说:“专业的布点不能只着眼于当前,而应展望于未来。比较理想的专业设置模式应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超前设置专业,以超前设置的专业进行超前人才的培养,带动地方产业结构的改造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