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得心焦的网友质疑:“取消借读费的政策是2008年底公布的,至今2个多月了,仍迟迟定不下如何处理这‘多收的借读费’,到底是效率问题还是利益问题?再者,教育部门已经明确了是“多收的借读费”,多退少补是常理,岂有‘能否退’之理?”
不单海南面临取消借读费后的种种困惑,省外学校也有类似的烦恼。江西遵义一些中小学校长表示,国家取消借读费是项很好的政策,学校也很支持,但往年学校都靠借读费弥补经费上的不足,希望政府能对学校进行一定的补助。该负责人认为,“如果不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政策一定不能有效执行”。
“没了借读费,想把孩子送进理想的学校读书,是不是更难了?”
取消借读费,这一桩意在减轻家庭教育支出的民生举措,为何会引发一幕幕家长与教育界之间混乱的“金钱之争”?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归根到底,这是长期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背景下,新政出台后缺乏配套措施及时跟进,导致老环境与新政策摩擦产生矛盾。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根据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招择校生,自然不允许收择校费。但实际上,许多家庭有着极为强烈的择校需求,于是,“择校生”便披上了“借读生”的外衣,争相涌入优质学校。
如今,公办学校学位不足已是事实,很多学校校长是不希望再接收借读生的。“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后,学校干脆不再接收借读生才好。”海口一学校校长说,以前所招的借读生,其实多是“关系生”,学校越有名气,压力就越大。
“没了借读费,想把孩子送进理想的学校读书,是不是更难了?取消借读费后,借读费会不会用其他的名分重新再来?择校费、赞助费之类的巨额收费会不会继续涨价?……这其实是我们最最担心的。”几位家长忧心忡忡地说。
张兮兮 绘
资料图片
网友“zhizi”认为:和几千元的借读费相比,动辄数万元的择校费才是大头,才更是家长头大的经济负担,更应该取消。但时下话语权、定价权掌握在校方手里,取消借读费,将来可能要面临更大规模的择校热,且无法保证收费不以其他“捐资助学”的名目出现,费用会不会更大。
山西省社科院王青峰认为,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配套改革,一是取消以户籍居住地为准入学的限制,二是从均衡师资和生源入手,均衡教育资源分配,这是根治择校现象的治本之策。
海口一些学校校长也认为,由于中小学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不均衡等诸多因素影响,加之家长们望子成才心切,单靠借读费来控制择校现象是不现实的。现在“取消借读费”新政刚执行,择校现象有可能到今年秋季招生时才会凸显。就上述问题,迫切需要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认真考虑,抓紧时间出台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