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热点话题>

尴尬国粹:政府“举托”不起的京剧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时间:2008-11-27 09:36:25

京剧是“人保戏”还是“戏保人”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曾几何时,京剧几乎占据了国人大半部分文化生活。程长庚把京剧带进了京城,梅兰芳把京剧带入了亿万民众的心里……京剧是“角”的艺术。 孟广禄、于魁智、翁国生、刘桂娟……许多不同院团的剧目中都能见到耳熟能详的大腕们在第五届京剧节反复亮相的现象。名角的出场必然伴随着恢弘的场面和大投入、大制作。

    “京剧艺术绝对是以演员为中心的。”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认为,京剧艺术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其原因就在于大师的表演,在于流派的树立,在于唱腔的永存。“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声腔艺术,之所以没有出大师,之所以没有出流派,是我们不停地打造新的剧目,不要演员登峰造极风格的极限,演员被极度矮化。”

    10月20日,由山西省京剧院和国家京剧院联合演出的京剧《晋德裕》在京剧艺术节上与观众见面。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10月20日,几位观众在看演员化妆。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但事实上,除了忠实的票友来捧场外,很多观众并不关注谁是主演。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龚和德说:“京剧现在是转型时期,被掩盖的群体创作作用凸显了出来,仅仅陶醉于角的艺术,而不热衷于同导演、作家、音乐家的合作,就会跌入理论陷阱。”

    中国戏曲学院副研究员陈友峰博士说,“为演员写本子”本质上反映出的是戏曲的精神内容为表演形式服务,成为表演形式的载体。由此而衍生出的必然是许多观众群体的审美偏移——许多观众看戏,并非是为某出戏或某个剧目看戏,而是单纯地去看某某演员的表演,这种表演技艺既包括唱、念、做、打。这种偏移客观上鼓励、促使演员在表演形式和表演技艺上苦下功夫,甚至出现了走向极致的类似于杂技的单纯的技艺表演,忽略了戏曲精神内容的提升。最终导致了形式挤压内容、甚至替代内容的现象。

    “到底是戏保人还是人保戏?” 北京戏曲学院名誉院长孙毓敏直呼,“最好是戏保人,因为剧本好了,保留的可能性就好了,有戏可演了。如果剧本不好,那演员的二度创作全部是无效劳动。戏保人,这样大家都能演,这样这个戏就能传播了。” 第五届京剧节上,不仅名角主演满场“飞”,甚至出现了一个导演导13台戏、一个作曲家为11部戏谱曲的现象。

    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说:“很欣慰梨园界积淀了一批让大家信得过的、有威信的人才,但重复使用这些人会导致剧目的创作手法雷同、风格相似,不利于戏曲的百花齐放。因此,主创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京剧团是“政府托举”还是“走向市场”

    近几年来,国家对各京剧院团的投入扶持和宣传力度空前。从1995年开始,文化部每三年举办一届“中国京剧艺术节”——2008年的这届京剧艺术节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演剧目院团最多、汇聚艺术名家最多的一次京剧盛会。

    2005年,文化部对全国京剧团评估确定了11家国家级剧团,17家省级重点剧团;2006年5月,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全国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出台,国家5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新剧目创作、人才培养计划、公益性演出等扶持……

    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感慨地说:“我非常羡慕京剧能有这样的氛围和政府扶持力度。当前,戏曲的处境非常艰危,浙江民营剧团在半个月内解散了50%,或者是垮掉了。”

    然而,受到如此推崇的京剧,却依然面临观众市场日益萎缩和京剧院团生机乏力的尴尬。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京剧节上,74场“精彩”演出,市场售票不到1%,绝大部分是赠票。内蒙古京剧团、宁夏京剧团的负责人坦言,他们几乎从来没有靠从市场上销售门票挣到过钱。

    宁夏京剧团团长阎凤亮认为:“当我们面对现在这样的戏曲困境的时候,其实最重要的是如何生存,然后才考虑发展。” 近年来,戏曲专业人才的主要去向——国有剧团的生存发展面临着诸多压力,不仅进入这些院团很困难,即使进去之后其待遇也是很低。阎凤亮介绍说:“1985年中央面向市场进行戏曲市场化改革,减工资只按70%-80%发放。1989年只发60%,从1989年到2004年,员工每月工资500元-600元,剧团面临巨大困难,15年只创作排演了一台半戏。”内蒙古京剧团团长李小林说:“内蒙没有专门培养京剧的人才院校,人才都是招来由政府花钱送到北京培养,培养的人才还不一定回来,演员缺乏系统培养的机制。现在就是依靠事业单位的‘诱惑’,还能招来些年轻演员。”

    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唯一一家参演的民营京剧团——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已走过了五个年头,它不仅带给观众京剧艺术的享受,而且带来京剧演出市场化运作的惊喜。但作为京剧界第一家民营工作室,它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又折射出中国艺术团体改革的一个无法不面对的现实。这家工作室的负责人周燕萍坦言,如今民营剧团面临政策缺失和市场挤压两大困难。“上海民营剧团不能评职称,人才很难留下;‘进校园’演出没有政府一分钱补贴,没有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也没有专门针对民间职业剧团及其演出市场管理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