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5日,刘传和用右手和牙齿进行试验。 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2007年9月5日,刘传和在家中用右手和牙齿进行发明试验。安徽省太湖县新仓镇同兴村农民刘传和,在1981年的一次交通事故中导致左手和双腿高位截肢。26年来,他以超出常人的毅力,仅靠右手,四处求学,进行发明试验。从1992年至今,他先后发明并申报了安全节能电焊、充湿除蚊电扇等3项专利。由于信息闭塞、外出不便等原因,刘传和的这3项实用性专利至今未能得到应用,当地残联呼吁社会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大量专利“养在深闺无人识”
11月19日,内蒙古科技馆,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的发明者李扬站在台上,向大家推介自己带来的多功能超节能加热器等三项发明专利。他边讲边演示幻灯片,讲得详细生动,可是台下却看不见多少听众。记者打听一圈后知道,台下不多的听众也都是跟他一样的专利持有人。尽管有的发明者提出了免费转让专利的想法,但大家期待的企业和投资者还是很少到场。
“寻找项目的企业或者想投资的人真的很少,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东西,现在只能搁自己手里了,慢慢等待吧!”李扬无奈地说。活动主办方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专利技术推介会之前他们已经通知了全市所有的相关企业,这种窘况让他们也始料未及。
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申请69万多件,比上年增长21%。我国2007年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达到5456件,同比增长38%,增速居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首,排名升至第7位。然而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目前我国的专利转化率却不足10%,大量的专利“养在深闺人未识”,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转化率高达70%-80%。
海口一市民花费12年发明了机械垃圾清扫车“环卫天使”。据了解,“环卫天使”为全机械化运转,不用油、不用电,从而无污染、无噪音。图为欧维隆亲自示范如何使用“环卫天使”。(赵叶苹 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我国,多数中小型发明项目都由非职业发明家,即民间发明爱好者研究发明,而发明专利转化难问题长期困扰着他们,甚至还出现不少因发明而致“贫”的现象。
“我们自己掏钱搞研究,拿到专利证书后不仅少人问津,还要每年交纳专利年费……”呼和浩特市发明爱好者马远向记者诉苦。这位33岁的中学教师把每个月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在技术发明上,现在已拥有5项国家专利,但让他郁闷的是,那些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经济回报。
据记者了解,在我国,一般实用型专利的保护期是10年,拿到专利授权书之后,专利人必须向专利局交纳专利年费。实用型专利开始3年每年交300多元年费,三年后每两年翻一番,直到每年交纳2000元年费,10年期满作废。所以,一般专利权人的专利技术在前3年没有开发成功就会主动放弃,尽管不少专利非常具有价值。
“沉睡”专利为何走不出“深闺”?
宁夏小伙王建民设计的自行车防盗锁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该防盗锁具备防剪、防钻、防撬等功能,并且生产工艺简单、投入成本较低,适合规模生产。这是王建民发明的自行车防盗锁和他获得的专利证书(2007年3月3日摄)。新华社发 (张万静摄)
“作为发明者,不仅仅希望拿到国家专利证书,更重要的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发明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在中国第二届专利周呼和浩特地区专利技术交易会上,不少发明者均这样表示。然而,专利本身的原因之外,企业、市场、体制等诸多复杂原因导致我国专利发明转化难现象。
目前我国的非职务发明比例很高,60%的专利申请人是非职务发明人。这些民间发明家给发明行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专利产业化带来了严重的障碍。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曾经指出,在一些发达国家,职务发明往往高达90%以上,许多大公司的研发都是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后,为下一步技术如何应用做准备。专利并不需要找投资者、下游厂家,因此转化率很高。而我国却是非职务发明占先,专利技术要自己找实施方,尽管有专交会这种很好的形式,但双方也是捉迷藏般找来找去,无形之中增加了转化的难度。
同时,从投资企业角度看,目前很多企业对实施专利技术转化积极性不高。当前,我国多数专利技术本身的成熟度还不够,相当一部分获得专利权的技术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企业将发明者手中的专利转化为经济效益,还需要各种技术组装配套、研发相关工艺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些存在着风险的环节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让“转化”夭折。目前,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受急功近利观念的影响和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不愿意贸然花上一大笔钱买个“未知数”,从而给发明人带来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