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钓鱼岛上的核心论据就是“尖阁”两字,凡是标着“尖阁”字样的地图,凡是写着“尖阁”字样的文章,在日本看来,都是支持钓鱼岛归属于日本的,都成了对日本有利的证据。如此一来,日本也陷入了“两个凡是”的窠臼。应该说,上世纪50-60年代,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一些出版物上,的确使用过“尖阁群岛”的名称,日方收集的其它一些来自中国的资料中也有展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钓鱼岛归属日本的认同。
如以下日方提供的证据:
1953年人民日报刊登的资料文章中有尖阁字样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自19世纪末以后,日本对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在这期间,有的地名逐渐被日文标识,并取代了原来的中文名称,出现在公开的出版物上。尽管台湾于1945年光复,但由于缺少历史资料的相关整理和辨别,一些日本标识的地名延续使用了一段时间,这恰恰是对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历史的有力证明。之后,随着历史资料搜集得更加全面,对历史问题的梳理和认识更加细致,正式出版物上的日文标识也就恢复了原有的中文名称。
日本外务省拿“尖阁”大做文章,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凸显了其证据收集困难,逻辑不清的事实。说到底,日本不敢直面历史,才会去拼凑一堆所谓的证据,虽然有时能迷惑一部分人,但最终不会逃脱一一被戳穿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