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3月5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称,近两年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场合,每每傅莹传达中国声音,似乎总能引起西方媒体不同以往的关注和报道,很多人或许还未意识到,这意味着中国话语权悄然提升。全文如下:
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人傅莹答记者问之後,舆论空间里傅莹的身影比比皆是。一个人要获得公开的肯定和赞美很难。在中国,尤其难。对於傅莹,无需赘言,网络和现实中的评价早已给出答案。我想思考的是,近两年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场合,每每傅莹传达中国声音,似乎总能引起西方媒体不同以往的关注和报道,很多人或许还未意识到,这意味着中国话语权悄然提升。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发言人傅莹
由於多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对於傅莹的印象,最早开始於5年前英国媒体对她的专访。文章由这份全球知名媒体的总编巴贝尔撰文,当时正值傅莹结束驻英大使任期之际。“这位朝我们餐桌缓缓走来的女士仪态优雅,没有中国官场上常见的那种严肃表情。身着粉红格子上衣和裙子,戴着一串粉白相间的珍珠项链,笑容灿烂。”
傅莹微笑面对记者
在此之前,鲜有中国官员在西方媒体面前能够如此表达中国。以往,尚且不说中国官员很少现身西方媒体,即便出现也多是在外事活动中露个面,几乎看不到具有鲜明中国声音的报道。在优雅的用餐氛围下,巴贝尔提出的问题,没有一个不是软中带刺的。而傅莹娓娓道来,其中透出的“魅力和坚毅”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直言“我听到的是一个炉火纯青的职业外交家”。傅莹回答的问题很多,从个人经历到国家立场。在报道的最後,作者还坦言“似乎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