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上台后采取强势外交并提出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官员不再使用“鲜血铸成的友谊”一词来形容中朝关系,2013年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赴朝出席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纪念活动时故意使用了“朝鲜战争”而不是沿用“抗美援朝”一词。同时,中国领导人在公开声明中加大了对朝鲜挑衅行为的批评程度,甚至对联合国安理会制裁朝鲜的决定投了赞成票。习近平还在今年6月份成为了中国首个率先访问韩国而非朝鲜的元首,而10月份中朝建交65周年之际,中国也没有发表官方祝词。种种迹象一再引发人们对中国将修改对朝政策的猜想。
不过,哈米瑟维茨认为,中国的对朝政策在近期并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他说:“中国的变化会更多发生在语气上而不是在政策上。习近平正在试图解决很多国内的问题,他希望中朝关系不要成为他在国际社会中的麻烦。”
武警边防浓雾狂风中守卫中朝边境
中朝友好互助的未来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兰登公司的高级研究员们曾撰文称,在《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法理依据之下,一旦朝鲜政权崩溃或发生内战,中国将第一时间军事介入,军事部署速度和效率将超过美韩联军。
中朝边境中国一侧的巡逻士兵
不过,葛莱仪在采访中表示,依据她和中国军方的接触,她认为如果朝鲜出现动荡,中国是否出兵取决于中国对于动荡性质的评估:如果中国的评估结果是这场动荡可在朝鲜内部消化而不至蔓延过中朝边境,那么中国很可能并不想出兵干涉朝鲜内政。同时,在另一种极端情况下,也就是当中国对于朝鲜动荡的评估结果是朝鲜政权已经保不住了,那么中国很可能也秉着“病入膏肓就由他死”的态度置身事外。她同时表示,如果朝鲜真出现政权或是经济的瓦解,中国的反应也将取决于美国和韩国在当时作出了怎样的反应。
葛莱仪认为,中国需要在未来做出政策上的更新,以更有效地利用同朝鲜的特殊关系。她说:“中国需要使用一些激励还有压力,就是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来带动朝鲜采取中国所乐见的政策。”她表示,中国以往的对朝政策的确不甚有效,不过是否要“放弃”朝鲜,这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