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父亲叫什么名字?——我们从未见李白提起过。不过他好友的儿子范传正为他写的碑文,却透露出李白的父亲叫李客,遗憾的是语焉不详。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里说李白的父亲叫李客,称:
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从这段话里,人们很难看清李客的真实面貌。不过研究者们也从这段话里,各自对李客绘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画像。李客是窜谪西域的罪人吗?
陈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中认为,范传正所说“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的说法不令人信服。陈先生说,李白父亲之所以名客,是因为“西域人其名字不通于华夏,因以胡客呼之”。[1]在这里,陈先生是以李白祖上系西域胡人为立足点而发覆的。陈先生还说,李白先人是因罪而窜谪至西域的。
古代诗人李白
[2]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不赞同陈先生之说。他认为,细检有关李白家世的文字(如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其实并无李的祖上曾因罪窜谪西域的事实。尽管《草堂集序》中有“中叶非罪,谪居条支”的话,但古代(这里指上古至中古)“凡由汉民族居地移往外域”,都可以说成是“窜谪或降居”;再说唐代并没有将伊犁附近作为“窜谪罪人之地”(唐代窜谪之地主要在岭南或贵州、四川)。因此李白的先人移居碎叶并非“因罪窜谪”,而是“被某种社会环境所迫,自行流亡”。[3]
李客是陶渊明式的隐士吗?
对前引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并序》里的“逋”字如何解?今人有不同的看法。通常按字面上的意思,“逋”当作“逃亡”解。所谓“逋客”就是“逃亡的人”。孔稚圭《北山移文》说:“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即此。不过,“逋”也可引申为“隐避”,这样,“逋客”释为“避世之人”或“隐士”,如耿湋《赠韦山人》诗曰:“失意成逋客,终年独掩扉。”
蒋志先生的《李白家世诸说评议》一文,就是按“逋”的引申义来解释范传正在《李公新墓碑并序》里的那一段话的。他认为“李白出身寒微,其父是陶渊明式的隐士”。蒋先生说,尽管李白祖上在西域已住了几代,但华夏的文化传统并未丢掉,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隐士。其于神龙初(公元705年)潜还广汉,“因家于绵”,“高卧云林,不求仕禄”,所表现出的“放形”作风,并不是“任侠”,而是看破红尘,纵情于山水。李客后来自西域举家迁回四川,也是出于这种原因。李客在隐居中对子女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从后来李白自述可见,李客是一位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对子女教育严格的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