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保卫战,他原本可以不战死,因为他本在宁波驻防,是到舟山救援的。在舟山第一次击退英军后,他接到调令离开,舟山将领们为他饯行时,得到英军很快要再次进攻的消息,他选择了留下。
他阵亡时五十五岁,被赐封为“第一刚节公”。之前四十六岁时,在湖南一次战役他奋战五昼夜,受道光皇帝赐封为“锐勇巴图鲁”,巴图鲁是满族语,意为勇士。
王锡朋的长孙夫人性格要强,另一种说法是凶悍,后人褒贬不一。她生有三子,长子王燮,次子王照,三子王焯。长子是世袭武官,后两个儿子都是进士。
亲戚背后管她叫“大王熙凤”,意思是比《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还厉害。她的丈夫叫王楫,与她性格不合,所以他的生活起居多由她陪嫁过来的丫环照顾。丫环被称为“二姑娘”,与王楫日久生情,王楫许诺将二姑娘立为二房。
当时男人三妻四妾是普遍现实,丫环作妾也不新鲜。但她不同意,一说二说不行,王楫便说:“你非不同意,我就吃鸦片。”
那时有身份的人家多备有鸦片,除了给有此嗜好的客人用,主要是用于药用的。她便叫:“来人,上鸦片,家里有多少都拿上来!”
佣人们只好拿上鸦片,王楫面子上下不了台,拿起鸦片吞了。佣人们要救人,她则绝望了,吼:“为了个丫环自尽,罢了,罢了!”然后抽出刀,说谁敢救人,她立刻杀了谁。
王楫便这样死了,丫环二姑娘也要撞死殉情,被她给骂住了,说:“没你事!”二姑娘平素就怕夫人,给夫人一骂就吓住了,没死成。
王楫之死对外声称是病逝,二姑娘整日哭,更怕夫人了,很快就真的病死了。夫人逼死丈夫的事,家人都不敢提。夫人的性格从此更加严厉,她的三个儿子都怕她,都想学业有成,早日离家。
相关阅读:爱国将领王锡朋
王锡朋字樵慵,顺天府宁河县(今属天津市)人。少年攻读儒学,博览典藉,胸有大志,善书法,喜韬略,好骑射。嘉庆十三年(1808),中武举人。曾充任兵部差官,捐升固原游击,道光六年(1826)随同陕甘总督杨遇春,平定新疆张格尔之役,自大河拐至回庄,英勇善战,赏戴花翎。后来,在进军喀什噶尔和英吉沙、叶尔羌、和阗等地战斗中,又屡立战功。道光十二年(1832)又从提督罗思举参预平定湖南苗民起义,并辗转湖南、广东,平定瑶民起义,赏锐勇巴图鲁名号。道光十三年(1833),任福建汀州镇总兵,道光十八年(1838)调任安徽寿春镇总兵。道光二十年(1840)调吴淞,协同江南提督陈化成防守吴淞要塞两个月,曾炮击大小英舰两艘。王锡朋亲自训练的寿春兵,以骁勇善战驰名,“英人闻风远遁,数月不敢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