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墓
光绪二十八年,已逾六旬的吴汝纶决定南归终养,吏部尚书张百熙却登门拜访,请他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加五品京卿衔,吴汝纶欲辞不就,张百熙甚至于跪地相求。无奈之下,吴汝纶暂时接受了任命,但并未去京师大学堂任职视事。
在家乡,他真正开始实践他的办学思路。他撰写了一系列办学宗旨:“全国各省、府、县都要分立大、中、小学堂”,“一县不可止立一学,各乡皆须立学”,“学堂愈多,愈能收效,不宜化多为少”,“普国人而尽教之,不入学者有罚”,“先立师范学堂,取成学之士,延外国教习”……
曾国藩书法
桐城中学堂就是他的实验田,除了延聘当地名流出任堂长、教员外,他还从日本请来了早川新次等为外籍教师。并亲笔撰写了那幅著名的对联:“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横披为“勉成国器”。
最初的桐城学堂是借安庆武备学堂为校舍,二年后迁回桐城,改名为桐城县公立中学堂。学堂办成了,然而忧患之中,吴先生却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新春正月阖然长逝。其后不久,新文化运动发起,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桐城派作为古文流派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页教科书。
“合东西国学问精粹”,这是一个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吐故纳新,自觉接受外来文化的最好例证。百年之后的中国,吴先生当年“普国人尽教之,不入学者有罚”的全民教育思想已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