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正史轶闻>

曾国藩的幕僚吴汝纶为何“弃官从教”?

来源:趣闻解密 时间:2014-05-20 12:09:04

 

  

曾国藩墓

  曾国藩墓

  光绪二十八年,已逾六旬的吴汝纶决定南归终养,吏部尚书张百熙却登门拜访,请他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加五品京卿衔,吴汝纶欲辞不就,张百熙甚至于跪地相求。无奈之下,吴汝纶暂时接受了任命,但并未去京师大学堂任职视事。

  在家乡,他真正开始实践他的办学思路。他撰写了一系列办学宗旨:“全国各省、府、县都要分立大、中、小学堂”,“一县不可止立一学,各乡皆须立学”,“学堂愈多,愈能收效,不宜化多为少”,“普国人而尽教之,不入学者有罚”,“先立师范学堂,取成学之士,延外国教习”……

 

  

曾国藩书法

  曾国藩书法

  桐城中学堂就是他的实验田,除了延聘当地名流出任堂长、教员外,他还从日本请来了早川新次等为外籍教师。并亲笔撰写了那幅著名的对联:“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横披为“勉成国器”。

  最初的桐城学堂是借安庆武备学堂为校舍,二年后迁回桐城,改名为桐城县公立中学堂。学堂办成了,然而忧患之中,吴先生却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新春正月阖然长逝。其后不久,新文化运动发起,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桐城派作为古文流派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页教科书。

  “合东西国学问精粹”,这是一个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吐故纳新,自觉接受外来文化的最好例证。百年之后的中国,吴先生当年“普国人尽教之,不入学者有罚”的全民教育思想已成为现实。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