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隋齐郡通守讨捕大使张须陀
张须陀,隋王朝最后的支柱,享年五十二岁。然而这样一位名将在其生命的前四十九年里只能用不错二字概括(虽然先后跟着史万岁,杨素平叛立功,被授开府,但这些对于一个将领来说却算不得什么大功),然而其后三年中却迎来了他人生的辉煌期。王薄十万义军?两战杀之;裴长才,石子河两万人马?五骑迎之;郭方预,左孝友,卢明月,吕明星,帅仁泰…?来一个我灭一个,来一串我灭一串。其名可谓是遍传全国,威震东夏!而后瓦岗英雄势起,却在张须陀手中连败三十场,翟让等人一时胆寒(此时罗士信,秦琼等皆在张军中任职)。可惜张须陀错中李密之计,为李绩,王伯当等人所伏,本已突围却不舍手下将士,复返阵中,最终力竭身死。不败的名将终于败了,而他这唯一的败仗却是最后一仗。他的死对于隋帝国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河南郡县为之丧气,朝中再无良将可派,只得坐等灭亡。
03、唐右羽林大将军行营节度使高仙芝
高仙芝,高句丽人,将门世家。其姿容俊美,善骑射,骁勇果敢,后因功任四镇十将,诸卫将军。尔后带兵连续击败吐蕃取小勃律,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灭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后引兵深入大食七百里,大战于怛罗斯。虽其武功极盛,但终因贪暴引起边地各族不满,使大唐在西域势力萎缩。后安史叛乱,高仙芝虽初战失利,但其后扼守潼关极大地延缓了叛军攻势。然而此时唐玄宗已老,不复当年英明,竟听信馋言,杀害高、封二位将,致使军心动摇,对于平乱造成极大不利。
唐将高仙芝
02、唐御史中丞张巡
睢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这个地方在河南省东部和山东、安徽交接处,地处黄、淮河之间。从商丘向东南前进,就可到达宿州和徐州,是古代贯通中原与淮南的交通要道。因此,扼守商丘,也就卡住了从中原通向淮南的通道。这也是一千二百年前张巡死守此地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战术的成功往往会被战略不当所抵消,然而张巡主导的睢阳之战的极大成功却发挥出了守城战术上的极限,从而弥补了唐王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战略上的被动局面,可以说此役堪比日后的斯大林格勒。睢阳之战,张巡以数千寡军,对垒十数万叛军。交战四百,斩将三百,破敌十二万,力守孤城十月,阻挡叛军夷略江淮的脚步,为唐王朝保存了江南膏腴之地,使之得以苟延残喘百又五十年。张巡虽身死,然其志不灭,其名永存,死得其所,不亦快哉!睢阳之战让吾侪不禁感叹斯时我大汉民族雄武、雅正之风,而今安在邪?
01、南梁武都郡王-陈庆之
庆之出身寒末,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却善抚士卒,极有胆略,战则攻靡坚城,将兵七千却能长驱伊、洛。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句话讲的便是陈庆之七千白袍北伐,最终攻取洛阳的历史。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连毛泽东也感叹“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可惜南梁实在太腐败了,不知扩大战果,只想偏安一隅,陈庆之向朝廷要求增援遭到了拒绝,7000人最终死在了北方,只有少数人逃回了南梁。这段传奇就这样因为梁武帝的不思进取最终高开低走,虽激起波澜,却未带来惊涛骇浪,就如当年刘裕之北伐,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