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大臣矛盾激化,旷日持久的唇枪舌战,置国事于不顾。一些有识之士也感到国难当头,应当捐弃门户之见。七月,户科给事中熊汝霖上言:“臣观目前大势,无论恢复未能,即偏安尚未稳。孜孜讨究,止应有兵饷战守四字,今改为异同恩怨四字。”“徐谕德里居,感愤时事,贻同事书曰:今日贤邪之辨,不可不明,而异同之见,不可不化。以君民为心,则和一之至,不必合党同群,而自无不同。以职掌为务,则猷念各分,不必破党涣群,而自无不异。用人者执此为衡,其忠君爱民,精白乃心者为君子,否则小人;修职就业,竭节在公者为君子,否则小人。”可是,弘光政权一直是在大臣和军阀的勾心斗角中苟且偷安,在内讧中粉墨登场,在内讧中分崩离析。
文章摘自《南明史》
作者:顾诚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