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记载:雍正帝暴崩于圆明园,病危中召见王公大臣,传旨宝亲王为皇太子。民间传说吕留良之后,侠女吕四娘为报父仇,入宫行刺雍正,然后夺头而走,使雍正帝死于非命。
5.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弥补风水上的不足。因为大红门外空间开阔,左右两侧是水流,大红门两侧九龙山和九凤山相隔紧密,如果只建一座石牌坊的话,大红门似乎显得比较单薄,无法聚集“天、地、人”三者旺气,而大红门内则因属规制,建筑物排列与之外相比较则拥挤,三气则又太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所以在两侧增设了两座石牌坊与大红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四合空间。在布局上则属于一个独立的大思维虚拟建筑物,属于古代风水理论中的借用手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西陵三座石牌坊中的坊心是空白无任何花纹和雕饰,更无文字,不知为何?以上仅是笔者猜测,其实无论是出于风水景观的需要还是因为政治需要而存在,这都需要重要史料的发现。
(二)石像生之谜
七孔桥北面,有一组石像生,设有五对石雕像。其实在乾隆元年九月泰陵完工时,并没有建造石像生。其依据是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十六日,恒亲王弘晊及其他承修大臣给乾隆帝的一份奏折中没有提及石像生:
恭照泰陵地宫、宝城、方城、明楼、二柱门、陵寝门、隆恩殿、配殿隆恩门、朝房、神厨库、碑亭、龙凤门、望柱、大红门、石牌坊、桥座、泊岸、风水墙,臣等遵照规制,俱已敬谨修造完竣。再守护陵寝之贝勒、公、大臣、侍卫并官员、执事人等房屋以及礼、工二部衙署、八旗官弁营房一切工程亦俱各修造完工,事关大工告竣,臣等谨具题以闻。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一日,一个叫玛起元的御史给乾隆帝的一份奏折,更证实了泰陵未建石像生:
伏思大行皇帝(指雍正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经设立,不忍增加,此诚我大行皇帝仁孝之至意也。但石像生虽非风水所关,实系典制所载,万年缔造,有此更可以永肃观瞻。且景陵旁附孝陵,同一大红门,并未分两处围墙,是以圣祖仁皇帝不肯设立石像生者,亦出于孝思之深心。后世子孙欲竭追慕之诚,凡于典礼所载无不曲尽,方觉毫无遗憾。今奴才愚见,请于景陵前应照典制敬为添设。而现今万年吉地(泰陵)亦另为敬谨建立,以备从前所未备,如此始于典制无缺。
玛起元的意思是说,雍正帝的泰陵不建石像生,是因为康熙帝的景陵没有石像生。建石像生是属于古代规制,必不可少,康熙帝的景陵不建石像生,因为离孝陵很近,可以不建,但为了典制,两个陵都应该补建石像生。
乾隆帝也不知道泰陵为什么不建石像生,一打听,原来的风水官员回答说泰陵所处位置风水不适合建石像生:
泰陵甬道系随山川之形势盘旋修理,如设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齐安供,而甬路旋转之处,必有向背参差之所,则于风水地形不宜安设。是泰陵之未议设石像生者,实由风水攸关,非典礼所未备。
这才真正揭开了泰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既不是雍正帝所说的“需用石工浩繁,颇劳人力”,也不是拍马屁御史玛起元所说的仿照康熙景陵而不建。泰陵石像生补建时间,应该在乾隆十三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