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入关到达天津
在一九二七年宁、汉分裂的时候,冯玉祥与蒋介石在徐州会议的结果,表示与蒋介石合作,同时也就是放弃了联俄、联共革命的道路,跟着蒋介石走上反革命的道路,这就给了蒋介石很大的支持。这年八月,蒋因内部矛盾,曾经一度下野东渡日本,冯玉祥除分电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促蒋复职外,并约同阎锡山联名电蒋请其主持北伐大计。蒋回国复职后,深感进一步拉冯的必要,在他一次到开封与冯会晤的时候,和冯结拜为换谱弟兄。在北伐战争后一个阶段,蒋和冯在郑州、柳河、新乡、党家庄等处数度晤面,并且每次都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在当时,蒋、冯都拥有雄厚的兵力,在蒋看来,冯对他的拥戴,不但在军事上增加了声势,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提高了他的威望。在冯看来,蒋介石既有中央政府的凭借,只要与蒋靠拢,则一切困难和问题就会得到他的帮助。所以在这段时期内,蒋、冯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的关系。在北伐军事结束以后,冯为了表达对蒋拥戴之诚,甚至要在郑州为蒋铸造铜象(经左右劝阻未果)。蒋对冯也是推崇备至,蒋的代言人吴稚晖有一次给冯的电报中,誉冯为“一柱擎天,唯公有焉”。
他们这种相互利用的结合,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地发生了变化,最后终于走向分裂。分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河北省和北平、天津两市地盘的问题。在北伐战争最后阶段,冯派鹿钟麟指挥韩复榘等部战胜奉军,进兵河北,直取平津。因鹿和韩都是河北人,鹿在一九二四至一九二六年期间,又是北京的实际统治者。他们都抱着打回老家、取得地盘的迫切要求。冯以长期局促于西北瘠苦之区,更是早就有了向外发展的打算。他还曾对人说过:“我们连个海口也没有,向国外购买一些军事装备,真是太不方便。”虽然这时蒋介石已将山东省的地盘许冯,但胶东和济南都在日军占领控制之下,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省分,远非河北、平、津可比。当时冯认为他的军队在河北打退奉军付出的代价最大,论功行赏,应该把河北、平、津分配到自己名下。不料在一九二八年五月间蒋介石到石家庄与阎锡山会面之后,却使冯的希望落了空。原来蒋、阎在石家庄会面的时候,他们对冯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认为冯的军事力量过于强大,对他们是一种威胁。特别是阎和冯都希望向河北、平、津发展,他们之间的利害冲突更为尖锐。蒋和冯之间,虽然暂时还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但蒋这时已经有了统治全国的野心,他惟恐冯的势力发展过快,将来难于控制,所以阎锡山就趁着蒋来和他商议战后北方问题的机会,使出了阴险毒辣的手段,企图把冯打击下去,并借此向蒋讨好。当他们谈到冯的时候,阎对蒋说:“请你翻开历史看看,哪个人没有吃过冯的亏?”这句话正好触动了蒋的心事。他们经过计议之后,蒋便秘密决定把河北省和北平、天津两市的地盘都分配给阎。后来蒋为了对冯敷衍,把北平市长一职给了冯的部属何其巩,但是北平警备司令张荫梧和北平市公安局长赵以宽都是阎的人,实际上统治北平市的人却是兼任平津卫戍总司令的阎锡山。在河北省和平、津两市地盘分配问题尚未揭开之前,蒋还征求过冯的意见。冯对这类问题,向来不肯直接了当地说出自己的真正意图,唯恐别人说他是争权夺利。他表示一切以蒋的意旨为意旨,以示对蒋的尊重。蒋便趁势说出把河北、平、津交阎的主张。他的理由是:第二集团军拥有鲁、豫、陕、甘、宁、青六省,已不为少;第三集团军才不过冀、晋、察、绥四省,并不为多。况且平、津两地外交关系复杂,不易应付,万一发生意外,难保不造成第二个济南惨案。他认为冯性情刚直,不宜于外交折冲,故以交阎应付为宜。冯对蒋的话不便当面表示异议,问题就这样决定下来。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冯在新乡给部队讲话,提出“地盘要小,军队要少,工作要好”的口号,是说漂亮话,也是发牢骚,其实在这一问题上,冯的内心对蒋、阎是极为不满的。这是蒋、冯关系发生变化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军队的编遣问题。一九二八年七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在北平汤山会商东北问题和裁兵问题,冯在前往北平路过保定的时候,为了迎合蒋介石的心理,同时也为了收揽人心,发出一个歌(七月五日)电,提出了统一军权、收缩军队、减轻民困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在汤山会议时,他又重申了这些主张,并望各方促其实现。在会议之后,他于八月一日到达南京,并且发表谈话,认为北伐军事结束,各军事首脑人物都应到中央供职,以加强中央政府的力量和威信,使国家能够达到真正的统一,所有总司令、总指挥等名义均应一律取消,以改变过去分裂割据的局面。他这些主张,仍然表现了对蒋介石的支持。这时阎锡山看到冯的言论和行动与蒋靠得很紧,估不透他们意之所在,所以在没有摸清底蕴以前,虽经蒋、冯迭电催促入京,他总是推说有病,迟迟不肯就道,一直迁延到十二月中旬才到南京参加了编遣会议。而冯在南京则早已接受了行政院副院长和军政部长的职务,实践了在京供职的主张,并且保持了与蒋合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