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莱斯特/瓦西亚宁系统在图-4 轰炸机上的试验,图-4 是苏联仿造的 b-29
在米格-19上试验的谢莱斯特/瓦西亚宁系统
冷战期间,苏联战略轰炸机的主要目标是美国本土,但图-4轰炸机的航程只有5,100公里,达不到美国。另外,在核警戒期间,战略轰炸机要求长时间在空中徘徊,一避免遭受第一次打击,和尽快实施核反击。这都要求空中加油。于是,谢莱斯特和瓦西亚宁将翼尖对翼尖加油系统安装到部分图-4轰炸机上,以后还安装到部分图-16上。安装翼尖对翼尖加油系统的图-4和图-16没有什么明显的外部特征,只有翼尖有专用的收放油管的设备。额外的油箱装在炸弹舱内,不用时可以很快拆除,转回到普通的轰炸机。这种可以在不作加油机用时可以转换回常规的轰炸机的特性是一个苏联特色,在以后的伊尔-78上也得到继承。
谢莱斯特和瓦西亚宁在图-4上安装了翼尖对翼尖加油系统,在受油机右机翼尖拖出一根导索,末端有一个小型阻力伞和一个配重块。加油机从受油机的右下方接近,设法用左机翼捕捉住受油机的导索,导索沿机翼前缘滑向翼尖,配重块滑入一个卡口锁住,然后受油机就可以用绞车把油管拉出来,接上加油口,开始输油。有意思的是,油管在加油机内是平整地铺在机翼内,而不是像通常的那样,盘绕在转鼓上。这个系统被进一步发展到图-16轰炸机上。图-16上的系统进行了简化,取消了导索,加油机直接将油管放出来,加油机作平直飞行,改由受油机作机动飞行,接近加油机。1954年时,翼尖对翼尖加油系统在米格-19战斗机上短暂复活,试验中,一架米格-19曾前后两次空中加油,留空6小时。但翼尖对翼尖加油的空中机动动作复杂,只能一对一加油,不能同时对两、三架飞机加油,米格-19的实验最终成为翼尖对翼尖加油系统的天鹅之歌。
与此同时,苏联也在积极研制导管-套笼系统。苏联的导管-套笼系统尽管在概念上和英国的系统很相似,但苏联系统的灵感来自于对轰炸机拖带护航战斗机的研究。长期以来,远程轰炸机的护航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前文提到过的瓦克米斯特洛夫在30年代就研究子母式战斗机,在1931年将两架伊-4战斗机挂载在tb-1双发轻型轰炸机的机翼上,遇到敌机时,伊-4从tb-1释放,投入战斗,然后自行返航。美国在40年代也研究过类似的系统,试验过在b-36重轰炸机的炸弹舱里挂载xf-85战斗机,也在 b-36的机腹下试验过挂载过f-84e战斗机。
xf-85 和 b-36
然而,子母式战斗机概念有几个不可克服的问题:
1、必须研制专用的超轻型护航战斗机,其轻小的尺寸又注定其有限的火力和性能不能和常规战斗机比美,而且由于尺寸的巨大差别,这种超轻型护航战斗机将要永远和常规战斗机并行发展,而难于将常规战斗机的改进和发展经验直接借鉴到超轻型护航战斗机上。
2、不管是在炸弹舱内挂载,还是在机腹或翼下挂载,作为母机的轰炸机的载弹和航程要受到严重影响,外部挂载还要影响速度。
3、护航战斗机基本上是一次性使用,脱离母机后难以再和母机在空中汇合,重新挂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