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抗战时期中英香港问题谈判:险些用武力收回香港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5-31 01:57:10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消息迅速传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饱受日军蹂躏的香港顿时沸腾了!痛苦的三年零八个月过去了,恐怖、沉闷的空气消散了,维多利亚港湾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香港人民获得自由和兴盛的曙光似乎已在前头。

  突然,从空中传来了一阵嗡嗡嗡的声音。远处的空中,出现了大批军用飞机;很快,海面上,一艘艘军舰也直端端地向着维多利亚港开来:前面是两艘扫雷舰作开路先锋,中间是一艘现代化的航空母舰,随后又是两艘潜水艇。惊魂未定的人们,立刻出现了一阵恐慌和骚动:这是怎么回事?鬼子不是投降了吗?很快,有人看到了军舰上悬挂着的英国国旗,就高喊起来:"英国人!那是英国人!"人们稍稍放了一点儿心。

  开进维多利亚港的军舰,是一支由夏悫海军少将率领的英国皇家海军特遣舰队,他们是来收复香港的。此后,英国人的行动,可谓"雷厉风行"--

  9月1日,夏悫在香港电台正式宣布成立香港军政府,从即日起接管香港全部政务。军政府颁布了一些命令和文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临时统治机构。

  英国的米字旗,又在总督府上空得意地飘扬起来了!

  香港属于中国战区,按理应该由中国军队来接受日本投降,为什么英国人先大摇大摆地开进来了?

  要拉直这个问号,就要从1941年谈起......

  林语堂警告英国:不准耍赖!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在日军凌厉的攻势下,英军节节失利。很快,香港与新加坡、马来亚、缅甸等英属殖民地,相继落入了日军手中。

  罗斯福总统是聪明的,这不光表现在战场上。这时,美国为了把英国挤出亚洲,趁机向英国增加压力,指责英军在亚洲战场节节失败是因为"殖民地太多,战线拉得过长"。美国的态度,无疑对英国是一个强大的压力,对中国国民政府是个巨大的鼓舞。为了迫使英国在香港问题上让步,中国政府的策略是先与美国达成共识,再向英国施加压力。

  早在1941年4月,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就曾与美国政府交涉过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问题。美国国务卿赫尔在会谈中表示赞同中方的建议,美国极愿中国完全"获得主权"。

  6月11日,英国外交部不得已而发表声明,声明中说:"英国打算战后放弃在华的治外法权等权利。"

  1942年8月底,美国向英国提出共同发表一项阐明两国对其太平洋领地之间相互关系的联合声明,进一步对英国施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于是正式邀请美国立即与中国举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希望美国在这个问题上起个带头作用。英国外交部一听到此事,立即于9月15日指示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在"废除治外法权"问题上,要争取主动,以免被美国抛在后面。10月9日,美国国务院正式通知中国外交部部长宋子文,说美国愿意立即与中国谈判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办法。

  第二天,英、美政府分别发表声明,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立即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

  于是,中英之间的谈判在重庆开始了,由宋子文、薛穆分别代表两国政府。

  10月13日,中国政府就英方的草案,提出了一份修订草案,其中加上了废除1898年6月9日在北京签订的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的内容。

  英国外交部收到中国的修订草案后,远东司司长克拉克首先提出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接受要求;断然拒绝;尽量拖延。"第二方案!"艾登看也不看克拉克,两手插在口袋里,脸色十分难看:"对'新界',我们应当断然拒绝归还!"

  英国拒绝讨论"新界"问题的蛮横之举,也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反击。

  宋子文在谈判中寸步不让,坚决要求收回"新界"。吴国桢也从法律的角度,力争收回香港。蒋介石此时也坚决表示:"中英新约如果不包括收回'新界',我就不同意签字!"

  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使谈判陷入了僵局。

  12月21日,丘吉尔主持了战时内阁会议。会议声称:交还'新界'问题不属于本条约的范围。为了不至于拖延条约的签字,我们应该声明,我们准备在取得战争胜利之后重新考虑这块租借地的"租期"问题。到底如何重新考虑租期,又并无下文。狡猾的英国佬,几乎等于没有对中国作出任何承诺!

  12月25日,薛穆将英方的立场通知了中国政府。英国这种顽固的态度,将中国逼到了悬崖峭壁上没法再退了,就连主张妥协退让的宋子文,对此也十分不满。他和顾维钧先后两次要求英方发表一项表示今后归还"新界"意向的声明,为此,中方在战争结束以前,绝不催促英国归还"新界";同时,郑重宣布英方如果连这样的意向也不愿意表示,那么,中国将不在条约上签字。

  说来也巧,就在英国作出强硬姿态的当天--12月21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决议:表示日本将尽快地撤销在华租界及治外法权等,以表示"中日亲善"。

  日本的这个举动,意在趁中美、中英谈判订立新约之时抢先一步,以挑拨盟国间的关系,搅乱人心。一个正在肆意蹂躏中国领土、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侵略者,突然,摇身一变大谈特谈什么"中日亲善",这个"亲善"的价值几何,不言自明。然而,日本企图抢先与汪伪政权订约却使英国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12月28日,英国战时内阁会议再一次研究这个问题,态度略有松动。这次会议同意了外交大臣艾登的意见,同意战后将重新考虑"新界"的问题,将原答复中战后"重新考虑'新界'的租期问题"这句话中的"租期"二字删去。

  12月30日,艾登在英国战时内阁会议上,正式建议"拒绝讨论中国的要求"。会议在丘吉尔的主持下,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最后作出的结论只是一句话:"战时内阁赞同艾登所建议的方针。"英国对"新界"的政策,最后敲定了。

  英国为什么如此坚决地拒绝讨论"新界"问题呢?后来在一份绝密文件中,英国外交部透露了两条理由:第一个原因是,英国租借九龙、"新界"是为了防卫和保护香港;第二个原因是,"新界"是香港供水的主要来源。

  英国的决定传到中国后,舆论大哗!著名作家林语堂立即在美国著文,对英国的主张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还警告英国:"即使中国政府不打算与英国兵戎相见,但是中国人民为了收回香港是不惜与英国一战的。中国的500万士兵在对日战争中流血牺牲,不是为了让英国重新占领香港这个英国从鸦片战争中掠夺来的战利品和号称英国王冠上的第二颗最明亮的钻石的。"

  12月30日,薛穆照会宋子文:英国坚持既定方针,但可以将25日答复中的"租期"二字删掉,英国作出这个"让步"之后,绝不再让了,否则就"拒绝签订新约"。

  无路可走了,蒋介石在英国要么接受、要么谈判完全破裂的威胁之下,终于让步了。他在1942年12月31日,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日记中写道:"对英外交,颇费心神""九龙('新界')交还问题英坚不愿在新约内同时解决",他只得"暂忍之"。

  同一天,中国政府表示:不将"新界"问题与取消治外法权合并提出,从而对英国人作了重大让步。

  1943年1月11日,中英正式在重庆签约,其中,没有涉及"新界"的任何内容。中英关于"新界"租借地的谈判,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