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随笔:当希特勒正年轻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5-15 18:33:30

  在录像带出租店里,可以借到一盘名为《风云变色》的片子,事实上影片的本名为《马克思》。不过,此马克思非彼马克思,他是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右臂的退伍伤残军人,是一位本来可能在美术领域有所创造的犹太裔画家。但是,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虽然以马克思为主人公,可全部的看点却集中在了片中的配角身上,因为那个角色的名字是阿道夫·希特勒。

  当时的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和千百万人一样刚刚复员的青年,带着挫败感、不知所措的茫然和对新生活的紧张惶恐。此外,他还是个业余画家,喜爱古典风格的美术作品,颇为勤奋地坚持创作。当时认识他的人们,谁会想到在十几年后,他会成为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风暴的发动者?在这部影片里,希特勒除了对政治表现出狂热以外,真的和普通人没任何分别。

  有种说法称历史拒绝假设,但是我认为假设历史就象两名棋手在对局之后的复盘探讨一样,如果那样,又会怎样?假设对于我们找出历史表象之下的本质性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手段。事实上,这部电影在有意无意之间,也提出了一个假定,如果希特勒的人生轨迹发生变化,那么战后的欧洲,乃至世界会往何处去?

  当然,希特勒就是希特勒。在一次大战中已经是不列颠王国首相的劳合·乔治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但他在见过大战时仅仅是德军下士的希特勒之后说:“他的确是一个伟人。元首对他而言是一个合适的称谓,因为他生来就是个领袖。”然而,从那时至今,希特勒的童年、青少年经历似乎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他仅仅被强调为一个成年人的魔鬼,一个制造人类噩梦的元凶。因此,电影《马克思》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艺术水准,单凭它展现了一个年轻的有人性的希特勒形象,就已经足够诚实、坦率、富有勇气。

  据说影片在筹备阶段就遭到了犹太人组织的愤怒批判,理由是在犯下了滔天罪恶之后,希特勒不能也不应被描写成一个人。这是种基于仇恨而丧失理智的荒谬说法。但犹太人的愤怒,也还可能有另外一种原因,那就是一旦回顾希特勒的青少年时代,就将不可避免地触及一个事实:犹太人在当时的欧洲受到的相当广泛的排斥和偏见,继续上溯则是更加悠久的排犹传统。希特勒并非是独自疯狂,有罪者也绝非他一人而已。换句话说,希特勒是第一个打算用暴力手段将犹太人事实种族灭绝并付诸实践的人,但不是第一个对犹太人抱有种族歧视偏见的人。那么,犹太人为什么如何遭人反感和厌恶?

  今天,犹太人成功的利用曾遭受不幸苦难的事实加以操控世界头号强权美国经济力量的金权,达到了一个使自己永远立于“受难者”之地的制高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对犹太人的质疑,哪怕是正常分寸的批评,都会立即被扣上等同于纳粹的邪恶标签。犹太人因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得到了一张直到今天或未来依旧有效的“护身符”。而那个问题则被忽略了:上千年的排犹主义到底为了什么?更进一步说,假设希特勒没有成为第三帝国的元首,犹太人的命运又将怎样?会在欧洲继续安居乐业么?

  假设历史的价值就在于此,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一些被现实掩盖的真实。

  英国的一些历史学家合著有一本有趣的书,叫做《未曾发生的历史》,专门探讨历史上的假如……那会如何,可以给人增长的历史见识,可能尤胜过一本所谓的正史。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