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是否说过此话,不是关键,最要紧的是实际是怎样说的并无旁证。笔者也再无找到其他材料显示林彪曾提出“本人有恙”。实际上,当时国内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林彪指挥的四野刚完成海南作战,硝烟尚未散尽,也就是说林彪征衣尚未卸甲,怎么马上就不能“率兵打仗”了呢?林彪身体不好源自1938年3月平型关战役后阎锡山部哨兵的误伤,到1950年已有10多年了,这并没有影响林彪运筹帷幄,挥戈万里,荡平东北,横扫京津,直下海南。而且林彪的病也没有恶化的迹象,因为就在这期间,林彪由中南军区司令员调京,内定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同时,林彪出席了自7月初直至10月初的各次有关朝鲜局势的中央军委会议。如果林彪称病就应像粟裕一样躲进疗养院,怎么还次次开会不落呢?
身体不病不假,但那是“和平病”。戎马一生的将军一旦无仗可打,可真是坐卧不安,寝食难安,浑身的不舒服。例如,战后林彪晚上总失眠,他的治疗方法就是寻找战场的感觉,让司机开上越野吉普,在无路的野地里“疯癫”,林彪就在这当年战争的颠簸环境里,在吉普的后座上安然入眠,重温那久违的战争年代。这是后话了,按下不表。但由此可以看出,林彪的身体完全是“战争”型的,他自己不但不会因为身体不好,拒绝挂帅出征,相反,他倒盼望能有一个战场环境来“治疗”他的病痛。同时,林彪的身体状况如何毛是一清二楚,因而林彪也不敢冒犯“欺君之罪”而以此理由拒绝挂帅的。
不会因为反对朝战而拒绝挂帅另有一种说法是林彪反对入朝作战,因而托故不行。崇林和批林派都有赞成此说的人,不管这是出于什么目的,此说是难以成立的。林彪对出兵朝鲜有不同看法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政治局内意见就很不统一。但是林彪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同时具有职业军人的服从天性。即使有不同看法,党中央的决定他是绝对服从的。在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里,尚没发表林彪直接提出反对出兵朝鲜的言论,更不要说为此拒绝领兵的表现。相反,林彪是积极参与了调兵部署,并作好了挂帅出征的准备。1950年7月2日,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集国防委员会会议,接着7月7日和7月10日又开了两次会,林彪均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林彪以军委的名义调动国家战略预备队原“四野”13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准备入朝作战。
并未推辞,积极部署,很快将13兵团在河南38军和39军,在广东刚完成作战的40军星夜调往东北,和已在东北的42军组成入朝的第一梯队。为保证入朝作战的顺利开展,林彪还精心为自己选调得力干将,以15兵团的邓华替换他认为有些弱的黄永胜(黄刚接替程子华任13兵团司令员)。
邓华一上任就提出需要加强班子配置,并指名要调老搭档洪学智副司令。毫不犹豫,连广东军区司令员叶剑英都没通知即抽调刚任命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的洪学智担任13兵团副司令。洪学智恰巧到京出差,当天就被林彪叫到家里,面命其当天就去往东北赴任。洪学智对林说“叶剑英同志交代了很多的事情,是不是让我先回去安排一下再走?”林彪说:“不行,叶司令交给你的任务,你打个电话或是写封信给他,让他另选人接你的工作。”硬是将连换洗衣服都没准备的洪学智拉上前线。
由此可以看出已经是在积极备战,准备出国大干一番的。东北边防军也一直把林彪作为负责人向他请示报告工作的。例如1950年8月31日第13兵团首长邓华、洪学智、解方就向林彪报告说:朝鲜战局已日益走向相持局面…朝鲜人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的机会已经过去。
种种迹象显示并未表示不能担任赴朝重任,相反他是以出兵朝鲜总负责的身份参与、精心谋划。可为什么后来他又退避三舍,让出帅印,把四野亲信子弟兵交给了别人呢?
7月13日,中央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