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至此,众多人士对竟然托辞养病,不肯为主分忧,已经多有疑惑;但以毛泽东的脾性,事后对林彪抗旨不行的大不敬作为非但没有加以惩戒,反而宠信有加,恩赏不断,直至定为继承大宝的接班人;更加令国史、军史、野史的分析家们碎了满地眼镜。而那位一片忠心,冒险犯难,替主公分忧解愁的彭大将军,数年后反被迫害致死。
为何有如此结局,究竟入朝选帅过程有何奥秘,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困惑着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本文试图从一全新角度诠释这一中国政坛的“司提克芬”之迷。并非怯阵,畏缩不前。9·13后,众多分析家咸称林彪当年是由于惧怕强大的美国军事机器,怕死怯敌,不敢迎战。此种说法可信度很低。作为排名中国十大元帅第三的林彪并非浪得虚名。
他十九岁入伍当排长,战功卓着,二十四岁就升任红四军军长,二十五岁升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与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成为毛泽东反围剿的左膀右臂。
第四次反围剿,率领红一军团干脆利落地击败蒋介石嫡系陈诚赖以起家的“常胜军”十一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抗战中的“平型关”、解放战争中东北三年、入关南下,大小战役不下数百,什么时候怯过阵?如果的心理状态如此脆弱,畏敌如虎,他怎么可能在20多年腥风血雨中厮杀出来?战场上可是容不得半点畏缩。林彪名列探花元帅,他如怯阵,岂不是说中国军中无人,连一个不敢打仗的将军都能当元帅?
再者,一向对自己的战略指挥才能颇为自负,甚至与毛泽东看法不一致时,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就有“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的字样。即使林彪真的预计朝鲜这一仗打不赢,那么他也会相信别人上阵将会输得更惨,此乃战之错,非人力所能也。因而胜败均不会累积自己的常胜英名。
如果真的怯阵,一他行密思缜的个性,反倒应该主动请缨,以免留下千古笑柄。另外,老毛一生最擅长的就是识人和驭人,他对这样一个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后来怎么会一再委以重任,官拜元帅直至传以大宝呢?林彪怯阵之说不能成立,林彪辞帅也非身体原因。根据流行的说法,林彪朝鲜避战,是身体不好,无法承担重任。
这种说法目前尚无可靠史料佐证,大多出于想当然的推理。徐京跃“日出日落三八线”;所写的最有代表性:“10月2日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透露:前些日子我找谈了一次话,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出兵,不出兵会怎么样,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可是林彪表示说他每天晚上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他有这三怕还怎么率兵打仗呢?他要求去苏联治病,我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