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宫,罗斯福总统此刻也在思考着: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同西方各国作战的部队总共才有11个师团和3个旅团,就把西方盟军打得溃不成军,海外殖民地纷纷丢失。而军民却拖住了日军整整21个师团和20个旅团200多万的兵力,倘若中国扛不住,日军就能够腾出手来,把半数以上的在华部队抽调出来对付我们,到时就麻烦了。
另外,如果日本成功占领,然后进攻印度;德国趁机攻入伊朗,然后德日两国分头向中东进攻,并在此会师,两国的势力范围就会连成一片,那么对盟国来说,无异于是一场噩梦。
如何保住,在罗斯福的战略上变得极为重要。而且中国是反攻日本本土最理想的战略基地——中国离日本本土很近,从中国去轰炸日本本土和从中国港口出发去日本登陆,远比在太平洋上与逐岛争夺要好得多。
英国首相丘吉尔此刻也是惊心不已,英伦三岛仗着英吉利海峡,暂时扛住了德军的进攻锋芒,但如果日本投入更多的兵力到亚洲战场,那么英国根本无力保护其海外殖民地。这对大英帝国来说,后方的物资供应将会大大减少,而敌方却能攫取更多的资源。日本现在已经对其殖民地食指大动,而英国在缅甸的驻防兵力很可能难以应付。
“为了保证欧美诸国的利益,一定得撑住,滇缅公路大动脉不能断!”罗斯福和丘吉尔有着共同的认识,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苏联。两国均派使者出访,希望斯大林能对日宣战,将日本的兵力吸引到中苏边境来,从而减轻印缅、亚太战场欧美诸国的压力。
二战此时已经进入胶着状态,斯大林显然不肯吃亏:在西线战场上,苏联与德国正在对峙,而日本在东北经营已久,尚有号称百万的关东军驻扎在那里。“英美想让我们充当冤大头,”斯大林暗忖,在他看来,只要不对日宣战,也不敢轻易入侵苏联,他就可以集中兵力对付希特勒。
“我们才不会两线作战,让自己吃亏,的战略物资都是运往的,中国人的事情,让中国人自己去解决吧。”斯大林盘算着。
苏联人不愿意帮忙,罗斯福只有寄希望于了,美国在不断向蒋介石提供大量物资的同时,也要求蒋介石出兵,既帮助英国协防,也保护滇缅公路,维系这条脆弱的生命线——只要枪支弹药能继续运往重庆,有的是人,就让中国人死死拖住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