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地攻城,即以地道攻打坚固的城池,自古已有此法,最早系统论述城市攻防战术的是墨子,墨子总结攻城战法为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车贲辒及轩车等十二种。其中穴,指以地道作业破坏城墙,为攻城部队开辟通道的战法。但墨子时代的穴地攻城,是开挖地道潜入城中,极容易为敌所制,应用并不广泛。到了明清时代,火药得到大规模使用,穴地攻城战术演变成挖掘地道至城墙下,掩埋地雷炸城,“掀翻钜城,如揭片纸”。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总兵杨芳攻陷天理教叛军据守的河南滑县城,便是用此法。
但使用仍不普遍,攻城军主要还是倚靠炮火和云梯。太平军缺乏重炮的火力支援,又不能制造大型攻城器械,所幸部队中矿工不少,擅长土工作业,才开始普遍地使用地道攻城。由于太平军穴地攻城的广泛实践,这项战术得到广泛运用,到了战争中后期,湘军也几乎全靠穴地攻城,直至李鸿章淮军改用西洋开花大炮轰垮城墙的战术,穴地攻城才退出历史舞台。
地道攻城的方法,通常是在城几里之外选择隐蔽地形,在敌方肉眼所不能及的地方,挖掘巨洞以为入口,开挖地道。地道开掘需要非常有经验的矿工,使得地道能够精确地挖到城墙根,然后在城墙根下挖一大洞,埋上炸药并引爆,将城墙炸垮。攻城部队从缺口冲入,攻克城市。或者将城墙炸塌一角,引敌人尽数前往缺口围堵,攻城部队则从防御薄弱其他地段登城。
还有一种双层穴地攻城战术,是为了对付名将江忠源而创设的,地道开挖两层,先引爆第一层,清军蜂拥前来,围堵缺口,这时再引爆第二层,庐州即被此种战术攻克。穴地攻城极为有效,不过在长沙围城时,左宗棠想出了破解穴地攻城的妙招。湘军围天京,李秀成又想出了另一克制穴地攻城的绝活,但很快被曾国荃想到了改进的办法。这些绝招后文将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