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迎来自己的生日。从1949年4月23日至2015年4月23日,人民海军已走过了66年的征程。
66年,人民海军饱受战火硝烟的洗礼与考验,正实现历史性的转型。从近海走向远海、深蓝,建设一支有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与国家地位相称的强大海军,成为当下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中国需要一支什么样的海军?其发展模式是否符合未来需要?回顾历史,中国海上作战力量的4个发展阶段也许会告诉我们答案。
鸦片战争时期:海上作战主要依靠海岸炮台
提起中国近现代海军、海上防御和海上作战,其历史要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当时,中国第一次面对强大的外敌从海上入侵,海上作战、海上防御、海上作战力量建设,成为重大课题。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还未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当时,中国的海上作战力量被称为“水师”。
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我国海上作战很大程度上依托的是海岸炮台,即便有海上作战的舰艇,也基本是在紧贴海岸的地区,围绕炮台展开作战。
从海上作战力量看,这一时期的中国海军属于岸防型海军。相比于当下所提及的“近海防御”概念,当时的海军作战力量连海防都称不上,最多属于岸防型海军。
北洋海军时期:空有亚洲最大舰队 发展思路远远滞后
北洋海军的诞生,让中国海上作战力量发生了明显变化。
清政府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舰艇,让中国出现了一支像模像样、实力看上去也相当雄厚的海上作战力量。北洋海军号称亚洲最大舰队,但从当时的建军思想和对这支力量的作战运用看,依然没有脱离岸防型海军的窠臼。
当年,李鸿章在上奏清廷的奏折中提出“先就北洋创设一支海军,俟力渐充,就一化三,择要分布”的海军发展思路。从中可以看出其想法仍然是以大陆为依托,把海军作为岸防力量的延伸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