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惊曝歼31存在致命缺陷
本届珠海航展上,中航工业展出的“鹘鹰”大比例模型相较原型机又做了重大改进,进一步引发外界对该机性能的猜测。“鹘鹰”能否匹敌行销整个西方世界的F-35“闪电II”隐身战斗机?又是否能成功出口,创造中国航空业新的“第一”?本网军事评论员通过在珠海的一手观察,来详解“鹘鹰”的新变化。
自“鹘鹰”于2012年10月首飞以来,讨论该机气动布局者一直不多,反倒是关于该机定位和用途的争论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比起科幻而复杂的歼-20,该机的外形实在是缺乏“惊喜”。作为一种中型战斗机,该机采用常规气动布局,采用菱形机头、梯形主翼,平尾前缘和主翼前缘、平尾后缘和主翼后缘相互平行以减少雷达波反射方向。再加上两台涡扇发动机,它看起来活脱脱像一架缩小版的F-22。由于后者的隐身性能早已为外界所了解,大家对“鹘鹰”的气动性能自然就少了许多猜测。
不过相比按“只要推力够,板砖也能飞”的思路设计出来的F-22,“鹘鹰”战机最大的短板便是其先天不足的“心脏病”。该机使用两台RD-93发动机,推力与苏联的米格-29战斗机相同。这种双轴、低涵道比的单元体结构的引擎,单台不加力推力为50千牛(5040千克力),加力推力为81.4千牛(8300千克力),这在上世纪80年代还能挤入先进行列,但明显落后于现在的顶尖发动机。“鹘鹰”机上的两台RD-93发动机的推力加起来比F-35上一台F-135的推力还差好几吨,与F-22的两台F-119相比更是差距甚远。
在这种“先天不足”的困境下,相似的气动布局必然占不到什么便宜,想要与F-35抗衡,最重要的就是进一步增强飞机的高速性能,特别是超音速飞行性能和超音速机动能力。
本次展出的“鹘鹰”模型与进行飞行表演的原型机有几处明显不同:该机用全透明一体座舱盖取代了原型机上的两块式舱盖,主起落架舱盖外形进行了修改,并在机头下方增设了与歼-20一样的EOTS传感器;同时,新模型在机尾结构上有较大修改,将原本前缘后掠、后缘前掠的梯形垂直尾翼变为前后缘全部后掠的新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