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在90年**始的经济衰退,神话的破灭,虽然导火索的广场协议,但是,其病根,却在于畸形的社会结构。
由于青年人口的缺少,日本已经逐步失去了创新能力,本土消费能力亦开始萎缩。而所谓的“银发经济”更多是一种消耗型而非生产型经济,是一种“负能量”。
百年前,中国学者梁启超在其雄文《少年中国说》中,即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与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作了详尽的对比,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然在心理上总体趋向保守,由此缺少活力和勇气,整个国家变成孬种之国,缺乏血性。
同时,老化的人口,亦由于精力的限制,亦出现智慧退化,则整个民族,智慧与勇气俱亡,变为毫无希望的死亡之国。举国为少年,则国家前途无量,举国为老人,则衰亡可待。
无论哪国改革,青年人的动力与激情,皆为必然。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诸国,青年人口占比都达到了70%,而日本的邻国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亦由于良好的人口结构所推动。80年代,中国的主流人口,主要是青年。
目前,类似中国改革的这种动力,在日本已经消失。由此,代表青年势力的鸠山由纪夫纵使一时崛起,但日本的主流社会并不为青年人所把持,鸠山改革很快被绞杀,难成大器。
日本右翼曾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日本社会的排外,在本国人口萎缩的情况下,不能大规模开放移民,特别是亚洲青年移民。李光耀批判日本的开放度低,并非虚言。
未来,日本需要加大文化的包容性,彻底开放亚非移民,吸引中国,朝鲜,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人口大国的青年进入日本。
盛夏时节,本人参加了一次关于日本养老问题的座谈,据了解,日本的医务护理人员奇缺,本国青年嫌工资低不愿意干,但是日本的所谓“低收入”,绝对是亚洲多数国家青年的高收入。
会上,本人曾建议,日本未来应加大引进亚洲移民力度,吸引1000万左右青年。当下,日本国内对于移民问题,比之中国,更缺少紧迫感。
脱亚入欧寿终正寝
日本右翼曾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几次地震,日本缺乏战略腾挪空间的弊端,显露无疑。
作为经济大国,日本和德国,是核能利用最充分的国家,亦反应了两国的经济总量,与资源拥有之间的反差巨大。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核电,是避免过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必然选择,亦是日本的悲哀与无奈。
而在地震将使日本沉没的传言之下,日本人未来大规模迁移到哪里,亦成为广泛的猜想。由此,日本人的领土危机,亦比从前更为急迫。
回归小国,保持强国,或可是日本未来宿命。
日本崛起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乃是在亚洲引领现代化的先声,获得了相对亚洲诸国的制度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不可能永久。随着亚洲国家现代化的推进,日本的领先优势,将会逐步消解。
2010年,日本即被中国反超,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有预测称,到2025年,中国、印度的GDP将分别占到世界总GDP的15%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