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规模已达美国的60%多,能否继续高增长,主要取决于是否坚持开放的政治路线。印度实行开放比我国晚十多年,其经济发展加快也比我国迟了十多年。印度的开放程度比我国低,其经济增长速度也比我国低。在经济增速下滑时,政府把国家垄断的部分经济领域开放给外企和民企,可即时提升经济增速。1978年以来,我国开放的经济领域不断拓展,国企和民企都越做越大。从世界500强中无中国企业,到2014年有上百家,且80%以上为国企。
长期开放的国家比长期不开放的国家国力健康。这如同,在气候突然变化情况下,常做户外锻炼的人不易得病,而长期在室内生活的人就承受不了,甚至有因病而亡的危险。1978年以来,开放的政治路线从多方面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如提高了人民的识别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政府的创新能力、党的纠偏能力,为三个自信奠定了社会基础。开放不保证我国实现民族复兴,但不开放则决定我国实现不了民族复兴。1949年以来的经验是,极左路线和极右路线都不利于发展,但前者比后者的破坏力更大。
中美在同时拉大和其他大国的差距
未来10年,除中国外任何大国都无望缩小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美综合国力大于俄、法、德、日、巴西,且增长速度有望大于它们,因此实力差距是拉大趋势。印度综合国力不足美国1/8,双方绝对实力差距也是拉大趋势。同理,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二,增速与这些国家相同就能确保继续拉大实力差距,而很可能我国增速快于它们。中美两国同时拉大与其他大国的实力差距,这意味着两极化的实力结构有可能形成。
大国战略关系的变化趋势比实力对比发展趋势复杂。自2011年中俄两国与西方大国在叙利亚危机上形成对立后,大国战略关系出现“两极化”苗头。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形成了中俄对美日的东亚战略冲突。2013年的乌克兰危机强化了中俄战略合作,同时也强化了美欧战略合作。目前东亚的两极化已显现。安全上是中俄VS美日的态势;贸易上,美日提倡TPP方案,中国则支持RECP方案;金融上,中俄组建的金砖国家银行不包括美日,而美日都不参加中国倡导的亚投行,美国还劝阻韩、澳等国不要参加。
在如此态势下,东亚中小国家的安全战略已有选边趋势。蒙古只能依靠中俄,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向中国靠拢;缅甸和朝鲜与我国拉开距离但还靠不上美国,菲律宾、新加坡、韩国、越南依靠美国。印尼和文莱在观望趋势,准备采取随大流的政策。东亚的两极格局有向亚太全地区扩散之势。澳大利亚选择了战略上与美日两国合作,巴西选择了与中国进行战略合作。
这不意味着重新走向冷战。上世纪的冷战建立在三个必要条件之上,相互核威慑,以意识形态冲突为主要矛盾,以代理人战争为主要竞争手段。在核威慑继续的条件下,中美当前的核心矛盾不是意识形态分歧而是国际规则之争,竞争手段不是代理人战争而是科技发明和竞争友好关系。
伴随国际力量结构的变化,世界中心将从欧洲移向东亚,世界主导权将从美国主导向无单一国家主导转变,国际规范从以欧洲标准向多元标准演化,全球性组织作用下降之际地区组织的作用上升。如何在新的国际力量结构下建立国际新秩序将日益成为现实的国际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