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早已与东风导弹“分道扬镳”,将长征7号直接当做洲际导弹是不现实的。例如,长征7号的YF100火箭发动机采用了液氧煤油燃料,这显然不符合洲际导弹的要求。笔者就此询问了相关专业人士,得到的回答是,如果将YF100的部分技术用于研制一种使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燃料的新型发动机,并不会需要花费太多的资金和时间,而发动机的性能却可以比东风-5现役发动机有巨大的提高。
按照理论计算,如果以长征7号芯一级、二级为基础,并按照相关公式换算成与YF100技术水平相当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发动机,那么新导弹的性能完全可能大大超过被称为“撒旦”的SS-18洲际导弹。而研制周期,粗略推测有望控制在5年以内。
鉴于我国每年要进行数十次航天发射,其中主要运载工具就是长征2号和未来的长征7号,一旦新导弹定型,很快就可以全部替换现役所有东风-5A和B型导弹。而这些换下来的老弹也完全不必浪费,作为长征2号火箭用来发射卫星即可。
新型洲际导弹——我们姑且称之为DF-5H(东风5换发)型——可能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是否要采用可储式燃料技术。笔者认为,中国完全可能通过俄罗斯和乌克兰获得这方面技术,自行研发也完全可能。只不过,如果要在最短时间内要完成DF-5H导弹研制的话,或许不必强求采用苏俄那样高水平的可储式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