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2日开始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主席中东三国之行的最后一站,是伊核协议实施后,德黑兰第一次接待一位大国首脑,也是时隔14年之后中国国家元首对伊朗的再次访问。
不少媒体将着眼点对准中国的能源需求和中国企业与伊朗的一些合作项目,运用不同的“算式”,“精确”地列举了中国会从伊朗丰富的资源和解除制裁后的发展中获得多少好处。
中国为伊核协议签署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也有分享市场红利的权利,这也是伊朗期待的机遇。中国加强与伊朗的合作,当然要考虑自身利益,尤其是在中国着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大构想中,伊朗是一个重要支点。但是,如果从全球和平发展这一更为宏观的视野来观察中伊合作,它所具有的意义就绝不仅限于一些具体利益的分享。

习近平同伊朗总统鲁哈尼举行会谈
中东是全球安全稳定的关键性区域,也是大国全球战略的“测试区”。世界上所有大国的利益都与中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东稳定,全球受益;中东不稳,世界受损。怎样才能使中东步入稳定前行的轨道,既是中东的难题,更是大国的难题、世界的难题。
中东地区常被西方视为“文明的断裂线”。在一些西方人士看来,这一断裂线就是“未来战争的前线”,冲突难以避免。这是中东持续动荡的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根源,也是一些大国百般折腾仍找不到走出中东困局之路的原因之一。
伊朗总统鲁哈尼
伊朗作为地区大国,其和平发展对中东稳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伊朗被普遍认为是中东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将是最后一个新兴经济体大国。但是,一个36年来一直被掌控着世界金融体系的美国制裁的国家,又怎么可能有释放潜力的机会呢?
在经历了多年的动荡之后,中东有不少以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训,其中有两点最值得记取。一是稳定不能靠某种模式的复制或特定政治框架的直接套用换取。二是要想稳定,必须给发展以机会。只有发展的成长,才能构成稳定的基础。任何脱离发展、不以合作共赢为目的的解决方案,非但不可能赢得稳定,还会给未来播下危机的种子。以和平谋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是中国的崛起之道,也是中东稳定可资借鉴的经验,习近平在阿盟总部讲话的精髓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