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看完央视春晚之后,我没有急于发表看法。因为觉得仅仅看了一遍,有些直觉并不一定能使判断达到正确。所以大年初一,又看了第二遍。对其中自认为比较重要的节目,还在视频中进行了加看。随之而来得出的结论是:不成功,失望!
每一年春晚落幕,不少人“骂”的只是节目,“骂”的只是演员。比如说从虎年春晚开始,赵本山可能就是被“骂”最多的,这次也是。但在我看来,似乎有点不是很公平。因为一台晚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导演。哪个节目能上,哪个节目不能上,“生杀大权”完全在导演。节目应该达到什么质量,主要责任也在导演。所以我认为,兔年春晚被导演“砸”了:
一、不是兔年春晚,到像是“蛇年春晚”,因为晚会给了观众一个“蛇”头“蛇”尾。演前被大肆渲染的“和谐号高铁”驶入开场,在结尾时用上了阎肃先生,让他来讲:“都到家了吗”这样的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立马让人想起那句“黔驴技穷”?达不到轰动效应或情感效应,用什么名人?为什么用?还以为这是“金点子”?那么实际效果如何呢?
谢幕曲《难忘今宵》是观众早就想到了的,用李谷一拖上几位演员,也没什么问题。但新意在哪里?为什么不在舞蹈的编排上动动脑子?为什么到像草草收场?
二、不会安排节奏,到像随意安排。赵本山《同桌的你》过后,共有11个节目(含谢幕曲),占整台晚会节目量的三分之一强。而其中,声乐(部分加了舞蹈)节目竟达9个。难道央视导演不懂“虎头豹肚龙尾”?连一张有点模样的节目单都不会排?都凌晨了,应该是将晚会推向高潮时,却就让观众淡而无味的那么过?在那里捱时间?
三、减少歌舞节目,并未增加看点。本次春晚,央视导演说是要减少歌舞类节目,增加语言类等节目,而实际上也是在那么做。但如果是要增,那就说明在增加部分应该是能“给力”的。那为什么语言类等节目,竟鲜有具“冲击力”的节目?为什么不会创意看点?
四、千篇一律堆人,舞蹈黯淡无光。整台晚会下来,央视导演能不能告诉观众,兔年春晚有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舞蹈节目?哪几个是?除了一个个舞蹈节目在那里“堆人”,还有什么?那些舞蹈节目中,有多少舞蹈语汇?为什么自《千手观音》之后,央视春晚舞台鲜有美仑美奂的舞蹈节目?不懂得美仑美奂的舞蹈节目,不但是亮点,而且有利节奏转换?
五、小品相声节目,因何乏善可陈?不说其它,就说赵本山的那个《同桌的你》,央视导演想通过这个节目,告诉观众什么?其中有多少台词是多余的,在那里缠“臭脚布”?虽然也有诸如海清、黄海波小品《美好时代》这样比较好的节目,但有震憾观众心灵或者有能让观众回味的节目没有?为什么好多节目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六、祖英早早登场,声乐几无悬念。与许多观众对赵本山的期望一样,宋祖英唱什么,唱得怎么样,也该是春晚的一个悬念。但随着她在第二个节目上过早曝光,谁能担当晚会进入高潮时声乐节目“重量级人物”这个角色?有吗?可见在声乐节目的安排上,也有点杂乱无章。
七、刻意推出草根,效果不甚理想。确实,由于草根演员的登场,让观众有了一点清新感。草根节目,观众的期望值相对较低,这应该是一大优势。因为往住期望越高,失望就有可能越多。但反之成功的希望不就越大?但多数节目做精了吗?达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了吗?利用了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反差了吗?
八、志玲屡屡出场,美艳势不可挡?一台晚会,最怕的和最犯忌的问题之一,就是一个演员反复出场。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能说明有些人的弱智,或是有让人不可思议的问题存在。那么在兔年春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
在艺术力量调动和挖掘、使用艺术人才方面,央视可以说是一个能“集全国之力”、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能“集世界之力”的地方。想请大腕,哪一个请不到?想创作优秀节目,哪里没有人才?但为什么竟一次次办出让观众失望的春晚来?所以看完兔年春晚,让我突然想起“蜀中无大将”五个字来。难道现在的央视,竟找不出一个能真正把握全局、有良好艺术感觉的导演来?竟组不成一个称职的主创班子来?这里面,是不是还有一个体制问题存在?
能办好奥运会开幕式,能办好亚运会开幕式,为什么就办不好春晚?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