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专题-娱乐-社会-图片-问吧

主页>娱乐生活>文化杂谈>

余秋雨“捐款门”与三大“文化”路障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09-06-24 17:06:46

  首先,评论版面的大幅缩水,使文化批评缺乏发表平台和对话空间,这是客观物质原因;其次,批评者的责任缺失,更是文化批判失语的主观因素。今天,“红包”批评已司空见惯,更露骨的是,某些批评者甚至把自己的学术和人格,都当作商品出售,或者论字开价,或者唯权唯钱,毫无道德准则。文学界自身丧失了行业自律,作家的道德人格无人监督。仅今年上半年,作家抄袭、主席雇枪手、余秋雨捐款遭质疑等来自文学界的负面新闻,就不断刺激着大众的神经。这是文学界的悲哀,更是评论家的失职。

  在此情况下,网络等新媒体承担了主流媒体的使命,中国大众则承担起文艺批评的责任。于是,“捐款门”等关注作家道德的文化问题,才会放大到公众空间,成为公众性的文化事件。

四、“捐款门”爆三大“文化”路障

  健康说理文化批评的环境缺乏,使有良知的批评家只得无奈地保持缄默。即使有一些批评者不忘使命,希望讲真话,也还要面对重重文化路障,举步维艰。这次“捐款门”的争论,就清晰地暴露出了阻塞文艺批评的三重“文化路障”。

  第一道路障:“文人相轻”。

  文人相轻、“红眼病”、“嫉妒”等,是这次“捐款门”反复出现的侮辱性词汇,是泼向所有“非挺余”评论者的当头冷水。有些留言甚至用泼妇骂街手段,把什么“文革大批判”、“姚文元”之类恶语一股脑用上;至于“倒余专业户”、“阴谋说”之类,更比比皆是。这N顶大帽子一扣,很多批评家只能“行人止步”。试想,哪个文人愿意担上“文人相轻”的骂名、忍受流言蜚语和侮辱诽谤呢?于是,正常的文艺批评退避三舍,个别作家名人的道德越界,变得肆无忌惮狂飙推进,呈不断泛滥之势。不敢文人相轻,则只会文人相捧,评论者蜕变为“文化捧哏”。正是失去了文化批评的监督,贪官李风臣可以成为一级作家,作协主席可以雇枪手抄袭……这些大众愤怒的文化丑闻,实际都是在“文化路障”保护下,文学界道德越界的极端表现。最近,王小帅炮轰亿元导演被指嫉妒,更说明“文人相轻”之说不是偶然,而已成为阻塞文艺评论的普遍现象。

  第二道路障:“借名人上位”。

  由于文学批评缺席,公民社会的文化大众,自觉承担起文艺批评的部分使命,对于假恶丑的文学现象敢于说“不”。敢说真话的文艺大众,越来越成为坚守道德的精神力量。然而,在捐款门的挺余派看来,这些敢说真话的大众,一律成了网络暴民;而大众的文化批评,则是无知者的话语暴力;几乎所有批评者,都被余先生的支持者指责为“做人不厚道”。温柔内敛、做人厚道的学者大众,害怕沾腥染臭、人格受损,自然只能放弃批评。于是,道德越界者又披上了第二件护法神衣,设置了第二重野蛮路障。更有甚者,在这种怪诞逻辑下,仿佛名人越受批评,就说明他(她)“越有名”;最受批评,就说明他(她)“最有名”。大众批评被此种逻辑变成明星绯闻之类的娱乐事件,个别明星学者把挨骂转换成了“眼球经济”。

  第三,谁有批评资格?你是道德家吗?

  文艺批评面临的第三重路障,是质疑评论者的批评资格。仿佛只有道德完美的圣人神仙、释迦如来,才能搞文化批评。这样一个貌似有理的逻辑悖论,实际是拒绝了所有大众的道德监督,从资质上否定了文艺批评的话语权。

  在三大“文化路障”的层层阻挠下,文艺批评艰苦倍尝,在夹缝中求生,每跨一步都要付出十倍百倍的辛酸。敢说真话的批评家成为稀缺产品,这是比捐款门更令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捍卫主流文化、弘扬道德良知的核心问题上,主流媒体应承担起弘扬文艺批评的使命;公众寄予厚望的国家媒体,不应对文艺批评保持“沉默权”。

  只有清除阻塞批评的三重“文化路障”,给文学批评广阔的发表平台、正常的发声渠道,健康的文化氛围,文学批评才能重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中国文学才能健康蓬勃地发展,余秋雨捐款门之类的“审丑连续剧”,也才能不再向公众上演。

作者:  责任编辑:王芳芳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暂无关联文章,您可通过站内搜索查询相关文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网络上,什么样的新闻不重要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