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裴珍珍)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金融高峰论坛”,7月14日在北京举办。论坛围绕“改变世界的金融创新”主题,邀请国内金融界权威专家对中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入讨论。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朱洪波、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分别以“中国金融创新的方向”、“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中国金融创新的时代背景和趋势展望”、“中国理财市场现状”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赵红主持。
成思危结合会议主题首先对金融创新进行了正本清源。他说,“定义越简单越好,按照创新这个词本身,我对创新下的定义就是,引入新事物而造成有意的变化就叫创新,这个实际是熊彼特上世纪初提出来的创新理论的回归。那么金融我觉得应该强调的金融是个服务业,是个现代服务业,所以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的话,我觉得金融创新就是引入新事物而改善金融服务的创新就是金融创新。”
成思危提出,金融本身是个中介服务把供方和需方连接起来。金融创新首先是产品创新,也就是各种金融的衍生品。我国总的来说金融衍生品无论从数量、从质量、从它对于客户的服务角度来看,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另一方面就是技术创新。在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信息技术必然会进入到金融领域,而且要在金融领域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来提高、改善金融服务。
成思危认为,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监管这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是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往往是一个金融创新突破了金融监管的某个方面,然后金融监管部门发现,采取措施规范它。监管要注意依法、讲理、适度、有效。
谢平对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进行论述。他认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理论基础与传统模式有点不一样,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直接匹配”,接近夏普利和罗斯的稳定匹配和市场设计理论,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朱洪波沿着历史的脉络系统回顾和总结了西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和基本特征。他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60年代以后,那段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急剧变化,包括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无疑为金融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驱动力。 从创新的驱动因素来看,这个阶段金融创新可归纳为三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规避监管要求的创新,第二个是基于风险管理的创新,第三个是基于技术进步驱动的创新。
朱洪波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贯穿着创新。应该说这30年总结起来确实成绩非常巨大,能取得这样一个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问题也确实很多。首先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术的手段,比如运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一些新的支付手段来解决一些普惠金融的问题。第二个方面,市场化改革方面的挑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都给银行的创新带来挑战。第三,技术进步,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应该说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林采宜提出,同业理财业务能够同时满足金融同业自身及其终端客户的双重理财需求,因此在理财产品零售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同业理财的发展异常迅猛。她介绍,根据央行数据,截止2013年底我国银行同业资产规模 达到33.30万亿元人民币,占到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2.05%;部分银行的同业业务已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支撑。
据悉,本次论坛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金融高端系列论坛的第一期。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为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为在中科院内部更好地促进科教融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于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