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业协会披露,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已在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通过,并在各部委完成意见征求。中国盐业协会称,按照已过会的草案规定,盐业在2015年继续专营,2016年取消特许经营,2016年企业同时申请新许可证,2017年开始获得新许可证的企业开始新的经营活动。
不久前,因店铺搬迁,河南的黄先生从郑州带了半箱盐到新郑,结果被新郑市盐业局认定为“跨区域用盐”罚款200元,这是近期引发热议的一条新闻。新郑本是郑州下辖的县级市,从郑州带半箱盐到新郑,居然要罚款,如此荒诞不经的情节,让废止盐业专营的呼声再起。没想到,不到半个月时间,就传来了2016年废止盐业专营的重磅消息。
当碘过量取代碘缺乏成为新问题,食盐专营制度事实上早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有一种声音说,食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历朝历代都是国家专营——“历史惯例”被解释成了维持盐业专营的理由。确实,食盐是国民须臾不可缺少的关键商品,食盐专营本质上就是收人头税,这是旧时政府极其重要的财政收入。但在今日,国家早就不需要通过食盐来获取税收;而且,米面粮油等更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早就已经放开,食盐安全无需通过专营制度来维护。
为了消除碘缺乏病而实行的盐业专营制度,在如今的“剩余价值”除了维持暴利,大概就是“养人”。盐业专营导致的食盐高价以及执法罚款,养活着数以万计的庞大既得利益群体。比如,媒体曾曝光,广东清远盐业公司几乎变成了一个家庭,一个“领导干部之家”。45人的单位,竟有28名领导,且其中15人处于复杂的裙带关系之中。虽然公众对于食盐价格并不特别敏感,但是即便每人每年多掏一块钱,那也是十几亿元的暴利。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被剥夺了选择权,住在哪里就只能买哪家的盐,想买无碘盐都难以买得到。这些年来,不绝于耳的废止食盐专营声音,不仅来自坊间,同样来自官方。早在2001年,国家经贸委就曾着手准备废除盐业专营体制。截至2009年,已经有过五六个版本的盐业改革方案,加快盐业体制改革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结果呢,盐改工作总是因为既得利益的阻挠而搁浅。连政企合一的铁道部都没有了,政企合一的盐业专营却安然无恙。正因为过程曲折而艰难,对于2016年废止盐业专营的消息,我们也许应该感到高兴。但是也有隐忧,那就是:为什么非要等到2016年?难道不是早就应该废止了吗?
一方面,盐业改革至少已经酝酿了13年,没有再继续设置缓冲期或者过渡期的必要;另一方面,在时间上如此“温柔”,在力度上也难免有限。废止盐业专营,却依然维持盐业经营许可制度,有没有必要?到头来,会不会还是仅有现在这些盐业公司,只不过不再限制卖盐范围?现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盐业局与盐业公司,将来分开后会维护谁的利益?
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时间拖得越长越会有损改革的力度。盐改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应有之义,应该彻底对社会资本放开食盐市场。笔者以为,今年剩下的两个月就足够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