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多了,一汽更加不会走路。
“这是一汽的悲哀。”汽车分析师钟师认为,发展仅仅十余年的高铁已经开始技术输出,而合资20多年的共和国长子却仍只能“等、靠、要”,至今没有自己的技术储备。
20多年前,一汽联姻德国大众、奥迪,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最早的合资品牌,无疑承载着振兴中国品牌汽车的重任。但令人大为失望的是,一汽合资20年仍没技术储备,这很值得深思与反省。板子或许不能完全打在其屁股上,一头傍着世界知名品牌,一头背靠国家这棵大树,日子舒舒服服甚或还风生水起,自然就很容易满足现状。这或许即是问题之所在——“死”于安乐。
尽管中国的汽车市场确实很大,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行业就高枕无忧,包括一汽也不例外,必须要接受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毫无疑问,合资作为世界知名品牌技术参股的方式,本质是一种扩张。中国由此成为一些世界品牌的加工厂,为外国人赚钱打工。这说起来虽有些痛苦,但却是中国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就是“借鸡生蛋”,即通过合资获得技术支持,提升品牌质量,这不失为明智选择。但从长远来看,这绝非长久之计,掌握核心技术才是根本,这或许比赚钱更重要。
看到一汽失败的同时,更应看到大众、奥迪做得很成功。技术是大众、奥迪加盟一汽的资本,也是其生命所在,一旦丢失便不名分文。对一汽封锁技术,是大众与奥迪绝不会掉以轻心的事,这也可以理解。但既然是合作,对方也不能蒙住一汽的眼睛,或者不让看就不看,这也未免太君子甚或有些迂腐。汽车是个科技密集型的行业,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受制于人,难以独立行走。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恐不独一汽需要铭记。
当然,在此过程中国家给予了过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且极其重要的原因。说“拐杖”多,或许并不难理解,都希望中国的汽车工业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走向辉煌。但国家的一番苦心似乎并没有得到回报。除了为车企及德国的大众、奥迪挣得不少真金白银,一汽似乎并无“长进”,还是20年前的那个一汽。数据显示,去年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接近330万辆,约占其创纪录的全球汽车销量973万辆的三分之一。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市场的锤炼,没有深层次的竞争,就难以激活企业强大战斗力与生命力。这就等同于襁褓中的孩童,若总是看着护着,害怕其受磨难与委屈,那就难以走得好走得稳。一汽合资20年仍没技术储备,说穿了就是缺少市场洗礼,缺少忧患意识,少了“愁滋味”,满足于“等、靠、要”所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条警世名言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愿一汽能尽早明白这一点,不能仅专注于汽车的产量与产值,更要关注汽车的技术革新,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这是国家民族赋予的重任,容不得半点含糊与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