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综合报道】如果说上海钢贸帝国的坍塌是始于融资模式—互保模式—的变味,并不为过。
钢材属于大宗商品,钢铁贸易垫资金额巨大,作为中间环节的钢贸商除了要提前支付钢厂的货款之外,还必须接受下游链条的延后付款。
正是如此,考虑到钢铁贸易的海量资金需求,早在2000年年初,现任第一钢市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会长、周宁上海商会会长的周华瑞就打开了上海钢贸首扇融资大门,其经营的逸仙钢材市场首创了五户联保、动产质押加上担保机构担保的模式。这在当时被银行誉为重要的金融创新—通过将3-5个钢贸企业结成小组,联合向银行提出授信,每个企业均对贷款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以降低贷款风险。
“所谓互保,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融资模式。具体说来,即是银行给钢贸商贷款,一般会由钢材市场成立的担保公司为散户担保。这样一来,即便散户无法还贷,实力雄厚的担保公司、钢市老板也会兜底代偿,银行就此高枕无忧。”上海大柏树钢铁市场一家企业的经理彭之名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道。
“(有)钢铁物流企业成立的担保公司兜底,银行基本没有风险,于是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对周宁的钢贸商敞开了大门。”彭之名说。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2008年后,随着4万亿投资盛宴的开启,钢贸商开始大肆炒作钢材。长三角地区的很多中小钢贸商三五结群,通过交换钢材货存,向银行连环担保贷款,再把贷来的资金投到地产和股市里套利,借款黑洞在钢贸圈越滚越大。
然而,2010年后国家出台地产调控政策,钢价在2011年迎来暴跌,大部分沪上钢贸企业陷入巨亏和资金链断裂的境地。2012年起,很多企业被银行连带追诉,钢贸商破产跑路的比比皆是,在产业链中最先出局。钢贸商因失信于银行,被列入黑名单。2013年钢材业销售利润率只有0.65%,钢贸行业本身亦难以为继。
特别是2012年周宁人李国清在被检察机关带走协助调查后失踪,风传其骗贷10亿元。李国清为无锡一洲集团董事长,旗下公司均申请破产,涉及案件数十起。
此后,各大银行纷纷将钢贸企业列为谨慎型行业,并采取逐步退出的方式挽救损失。钢贸行业作为资金密集行业,银行的信贷限制对其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联保互保、动产质押加上担保机构担保的融资模式的开创者,周华瑞也身背20多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涉及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微博](2.44, -0.02,-0.81%)、兴业银行(9.12, -0.05, -0.55%)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
因为互保被牵连进去的,周华瑞仅仅是一个缩影。 据周宁上海商会统计,2013年80%的周宁钢贸企业因银行借贷无法偿还而破产或濒临破产,700多人被通缉,300多人入狱,上千家企业成为被告,上万张信用卡被严重透支。
“自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钢贸危机爆发,空单质押、重复质押、虚假骗贷等潜规则浮出水面,联保互保的模式下,咱们很多周宁的钢贸商受到大面积波及。”在彭之名看来,“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互保模式,注定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