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调查>

白大褂不堪承受之重:风险大收入低致医学生改行

来源: 新华网 时间:2012-10-15 12:00:05

  “在待遇方面,基层医院与省市级大医院确实没法比。我们一般不外派进修,送出去的几个,进修后全都跑了。”吉林农安县开安镇卫生院院长贾树魁说,“一是工资低,大学生一个月就1000多元;二是医疗条件差,来了施展不开。”

  蛟河市人民医院脑外科主任马宏宇是当地人,也是医院为数不多的本科毕业生之一。他说,之所以回蛟河,是因为当初定向招生,不服从分配要交培养费。“在基层付出不比大医院少,但待遇差很多。大家干同样活,收入差距太大。”

  成长通道不畅,教育模式脱节

  “从乡镇医院往县级医院流动,可谓难如登天。”徐勇表示,医学生一开始选择在乡镇医院工作的话,可能会一辈子呆在乡镇。上升通道不畅,也是直接导致本科生不愿到乡镇医院工作的重要原因。

  即将从医学院毕业的黄明告诉记者,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究竟选择到何处工作,一方面要看工资收入,另一方面也要看今后的发展空间,从某种意义而言,后者显得更为重要。“从目前接收的各方面信息来看,如果我选择乡镇医院或是社区医院,不仅医疗条件差,技能培训不够,职称晋升的机会也会非常少,这显然不符合正常人不断进步的愿望。因此,宁愿改行,我也不会到乡镇医院去工作的。”

  南京医科大学大二学生陈烨说,毕业后能够到基层锻炼是很有意义的,问题是锻炼之后能否有通道回到水平更高的医院工作,这非常关键。“如果能像大学生村官一样给予政策优惠的话,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到基层工作。”

  陈育德分析,如今医学生的教育模式也不利于塑造能适应基层的全科医生。“过去,对医学生的基本功要求很严格,仅凭四诊的望、触、扣、听,就能大致判断出疾病的方向。但现在医学院对知识点分割很细、很窄,没有广博的医学技能沉淀,而依赖化验、检查以及仪器设备等是不利于医学生未来发展的。在农村没有这些设备怎么办?医生的看病能力,恐怕会大打折扣。”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玲认为,我国现在的医学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分科特别细、教育时间特别长。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医学院愿意把学生往高端层次培养,因为这样经费也多些,但问题是当前我们需不需要这么多高端医学人才,或者说需不需要所有人都这么高端?”(半月谈记者 李亚红 蔡玉高 郎秋红 秦亚洲)

 

  让更多的医学生穿上“白大褂”

  “医务人员是改革的主力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改革各项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针对现状,如何让更多的医学生穿上“白大褂”?业内专家建议,要提高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待遇、收入;提供更多的培养学习机会,打通基层医务人员发展的渠道;改革不完善的医疗制度,真正为基层培养一批留得住、扎得下根的医学生。

  获得合理收入,实现劳动价值

  “让医务人员获得合理收入,是当下迫切需要采取的措施。”江苏省射阳县卫生局局长徐勇表示,首先要提高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的比例,保障医务人员获得与其劳务价值相当的合理收入,体现多劳多得、优技优酬,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采访中,很多医生呼吁:提高收入,让医生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一些专家建议,医务人员的收入不应该一刀切,而应根据他们的职业资格级别、工种的风险与压力、实际工作量等因素综合考核,公平分配。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玲说,医生这一职业关系着患者的健康生死,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尊重、较好的待遇和体面的生活,鼓励他们发挥人道主义,让真正在一线辛苦为老百姓服务的医务人员得到应有的回报。

  陈竺表示,深化医改,完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水平。

  营造尊医环境,保障合法权益

  当前,过重的工作压力影响到医生正常的生存状态。对此,受访的业内人士呼吁,要给医生减负,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保障他们的休息权,让他们有时间与家人团聚,与朋友相会。

  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也必不可少。一段时期以来,对医生的负面报道连篇累牍、过度渲染,对整个医生群体形象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去妖魔化,重塑医生职业形象,提高其美誉度。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建议,全社会需要倡导一种尊重医生劳动、尊重医生人格的良好风气,为医生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此外,专家分析,不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生社会地位下降最为关键的原因,需要建立第三方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切实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多年从医的夏仁刚告诉半月谈记者,发生医患矛盾,医生有时百口难辩。如果有健全的调解机制及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同时,对医生的诊疗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不能因极个别病人不客观的评价而影响医生的信誉。

  针对困扰医务工作者的医闹问题,今年4月30日,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出《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手段扰乱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秩序,医闹、号贩将受治安处罚甚至被究刑责。

  当广大医务人员开展本职工作时,其生命和人身安全神圣不可侵犯,这理应成为全体公众的共识。业内人士表示,打击医闹决不能成为一阵风,亟待形成长效机制。

  拓宽发展空间,转变择业观念

  是否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比收入多少更重要。采访中,很多医务工作人员呼吁,为他们制定合理的培养规划,积极开辟上升通道。

  徐勇认为,近年来各地纷纷着力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工资,这固然重要,但要让更多优秀的医生扎根社区,还得让他们获得和大型医院同行同等的职业发展空间,这需要为社区医务人员提供更多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徐勇建议,可参照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机制,面向高校毕业生招收一批大学生全科医生,鼓励大学生村医服务基层,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连续几年考核优秀的在考研、转入大医院方面享有诸多鼓励政策。

作者:  责任编辑:刘辉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