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人学院>生意解析>

雪莱特董事长灯王柴国生:身价跃升10亿的17年

来源:理财周报 时间:2010-01-18 14:26:07
 

柴国生

    为了节省成本,柴国生曾把生锈的螺丝钉在煤油里泡几天再用,如今,他的雪莱特是中国最大的节能灯公司之一,年产1.5亿只节能灯。

  他被人称为“技术偏执狂”,他的公司拥有181项国内外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2项,2008年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他在创业初期习惯用赠送股份激励下属,但又逐渐与这些创业伙伴分道扬镳,甚至不惜和第四大股东对簿公堂,转而引入大学生和年轻干部。

  从依靠云南老乡“抱团取暖”,到任由儿子远离公司,他说未来可能辞去董事长职务,只做一个股东。

  走进柴国生的办公室,理财周报记者几乎被满屋的古董晃花了眼。高低架子上的青瓷花瓶错落有致,墙上的“海纳百川”条幅气势恢弘,两把古旧的太师椅被岁月打磨的痕迹处处可见,正如这间屋子的主人一样,经过时间的冲刷与磨砺,显得大气且从容。

  正对房门的一个被很多新型灯管包围的鱼缸,与屋子里的古旧氛围显得不太协调,这却是办公室里唯一能与主人身份联系起来的摆设。

  古玩藏家柴国生的本职工作是做灯,12年国企生涯和20年创业经历,打造出国内数一数二的节能灯公司雪莱特。截至2010年1月15日,柴国生持有雪莱特48.66%的股份,市值约10亿元。

从听天书到全班第一

  柴国生说他上大学时“不想浪费时间,不想浪费生命,不想比别人差”,用3年时间学完从初中到大学的9年课程,毕业的时候,他的考研成绩排在全班第一名。

  今年57岁的柴国生出生于云南个旧,提起自己的家乡,柴国生掩不住语气中的骄傲:“个旧虽然是小地方,但那可是中国的锡都呢,就像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一样。”

  柴国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教师,在父母的熏陶下,柴国生从小便喜欢看书学习。小学毕业后,文化大革命爆发,柴国生没能上初中,在小学办的初中班里呆了3年。17岁时,“准初中毕业”的柴国生遇到一个好机会,免去了下乡之苦,进入当地的灯泡厂当工人。

  善于学习的柴国生在车间工作时,很快学会了如何制作灯泡和抽真空的专业技术。1975年,恢复工农兵大学生推荐制度的第四年,全厂最勤奋、学习能力最强的柴国生,被推荐到复旦大学光学系电光源专业。

  柴国生刚进大学时,整个人都懵了,文化基础太差,导致刚开始听课如听天书一般。但是柴国生不服输,用了3年的时间便学完了初中到大学9年的课程。用柴国生自己的话来说,那时的目标就是“不想浪费时间,不想浪费生命,不想比别人差”。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全班最优秀的学生。

  1978年大学毕业后,柴国生选择了考研,他以56分的平均分成为全班第一名,但是,60分的入围分数线还是将他卡到了研究生门外。

  考研失败后,柴国生回到家乡,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云南大学当老师,一个就是去当年工作过的灯泡厂当技术人员。“因为自己在教师家庭长大的,所以对教师这一行不感兴趣,就选择了去灯泡厂。”

  当时的选择,决定了柴国生一辈子的人生道路。

一碗稀饭大家喝

  刚开始的时候,极其的艰难,难到什么程度,就是需要把生锈的螺丝放在煤油里泡,泡了几天后再用。不敢浪费一丝一毫,因为没钱啊。

  1990年,柴国生离开他呆了12年之久的国企,开始下海创业。

  再次回想起那段历史的时候,柴国生印象深刻:“当时有两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第一件事是我看了当时红极一时的何博传写的《山坳上的中国》,这本书深刻揭示了中国的经济模式和未来预期的发展模式。第二件事就是1990年我们厂去欧洲考察节能灯时,先去了英国,后去了捷克,繁荣的市场经济和落后的计划经济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因此我看到了当时所在的企业无法让我实现梦想。”

  欧洲考察结束后,时任厂工程师的柴国生认为不能简单地引进外国先进设备,而要按照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和执意想要引进外国设备的厂长发生了极大的分歧,这件事最终让柴国生坚定了辞职的决心。

  辞职后,柴国生思虑再三,选定广东作为自己的创业基地,因为当时的他对广东市场比较熟悉,看到了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前沿阵地的重要性。

  到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后,柴国生并没有马上投入到了创业中,而是进入一家灯具厂工作,“潜伏”了十个月后,柴国生基本上摸清了相关企业的特点。

  1992年,万事俱备后,柴国生和朋友合伙办起了华星光电(雪莱特的前身)。全部的资产只有几十万,柴国生说“那时恨不得把每一个钱都掰成两个来用”。

  个人魅力是一件很玄的事情,说不清道不明,表现在柴国生身上,就是创业初期他能凭着个人魅力将个旧的老同事老部下,从安定的国企召集到自己的麾下,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努力打拼。“当时大概有七八个骨干过来,加上后来的,大概有十几个人吧。”

  “我就和他们讲,国际歌里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无法保证日后人人得以衣锦还乡,但是我可以保证,只要有一碗米,我也会做成稀饭,给大家一起喝。”

  在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鞭策下,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加班狂,每天数

  以十几个小时计算的工作时间,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使华星光电仅仅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便在广东站稳了脚跟。

  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苦时光,柴国生不仅感慨万千:“刚开始的时候,极其的艰难,难到什么程度,就是需要把生锈的螺丝放在煤油里泡,泡了几天后再用。不敢浪费一丝一毫,因为没钱啊。”在这种资金链极度紧崩的情况下,柴国生依然坚持按时发放工资,“我只有一次拖欠过大家工资,那次是因为发工资的前几天,我们的保险箱被撬,放在里面准备发的工资也被偷了。”

  “还有一次,印象也很深刻。1993年的时候,公司刚刚创立一年,没有交通设备,只有一辆人力三轮车充当公司的采购车。那时佛山市区已经禁止骑人力三轮车了,但是我们没办法,平时只能偷偷运输。但是有一次还是在祖庙街口被交警拦下来了,怎么办?大家只好把采购的东西卸下来,重新想办法拖回了公司。”

作者:  责任编辑:金色年华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