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标题党了。可这一切不就是一场巨大的“标题”剧么?
麦田道歉了。随着麦田的道歉,这场年末大戏的帷幕终于徐徐拉上。不知道此时此刻韩寒、韩仁均、路金波们是否正在弹冠相庆,也无法揣度麦田方舟子们是否心情五味杂陈,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意兴正浓的各路围观粉丝们,对于高潮到来之即落幕的结果,齐刷刷得在嘴上心里喊了一声:靠!
正如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都要唏嘘品评一番一样。这出精彩的大戏,尽管以麦田方灰头土脸投子告负收场,但给我们留下了一句精彩的对白:“我们不能没有反对的声音。我们不能没有质疑的精神。”
这句话的出处是蔡英文的败选演讲,一句铿锵有力的台湾不能没有制衡的力量让蔡姐虽败犹荣,而这句话用在麦田先生文里,也着实不仅仅是挽回点面子。作为一个普通的、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我们不知道麦田先生发起质疑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他们是否多年仇家,又或者出于商业目的炒作,还是纯粹的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的一篇“讨韩檄文”,的确让我们重新梳理和思考了关于“韩寒”这个公众人物或者公众知识分子的看法。
在“真假韩寒”的过程中,不断有朋友问我的观点,这也促使我不停的在思考,韩寒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队?一个人和一个团队的区别是什么?而韩寒的存在,对于中国文学乃至文化圈的价值又何在?
对于韩寒,我欣赏并且喜爱着,但又不能全部认同。作为公知,“韩寒”的很多言论是实在并且深刻得,无论是骂教育骂文化还是骂社会,都是入木三分有的放矢,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彻的质疑精神,引发人们对各个领域的反思,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知识分子,我对韩寒在各种场合表现出的大男子主义极为不能认同并表示深深蔑视。
一切很清晰了,让我们喜爱、为我们带来价值与思考的,是韩寒一篇又一篇对于各个领域质疑的文章,至于这些文章是不是韩寒写的、是不是韩寒一个人写的,似乎看上去不那么重要了。作为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无论文章是出自韩寒还是团队之手,我们所希望的,是看到更多力透纸背、充满质疑、启发民智的犀利文章,因为只有这样质疑的声音,才能引来更多的争鸣,让我们在思考中走向进步。
真相神马的,并不重要。从互联网时代开始,我们就已经无法判断,电脑的另一端,坐着的是不是一条狗,而进入web2.0时代,我们就更不能保证一个几天前刚死掉的人是不是会忽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追求轰轰烈烈背后的真相本身就是荒谬而困难的,而我们如果想要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就必须时刻像韩寒一样愤青并且质疑着。可以说韩寒的风骨本身就是一种质疑精神,而此刻麦田对韩寒的质疑,在这个时候忽然和韩寒本身高度的统一起来了。
而韩寒从来就不是一个天才,我想路金波也没有想要把他包装成一个天才。他17岁犀利的笔锋来源于大量的阅读,韩寒可能没上过学,但并不是没读过书。同时,生活中的韩寒除了帅气的外表以外,我们一无所知,从他采访的只字片语中我们得知他可能脾气暴躁、不做家务、大男子主义等等,更加谈不上完人。因此纵然我们爱君之才,韩寒也谈不上什么文坛偶像。而这次声势浩大的“质疑”,更加让我们深彻的认识了,中国需要那些思想那些文章,并不需要偶像。
中国缺少质疑的精神,因此我们需要质疑的声音。我想,韩寒也是认同这句话的。在这场风波其实是让韩寒“去偶像化”的一个过程,此后,我们将会更加一分为二的看待“韩寒”这两个字。一面是“车手韩寒”,他是一个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上海男人、我的同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中国最优秀的赛车手之一;一面是“公知韩寒”,启发民智、充满质疑精神的思考者、更是一个品牌和一个文化符号。
至于二者能否百分百的整齐划一,我们毫不在乎。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终极目标,有的只是社会进步。